旅行的意义
上周六早晨赖在被窝里,心血来潮要为微信朋友圈做一次“断舍离”。经常有人说,朋友圈里看到的美好都是刻意修饰过的生活,而非生活本身。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应该说美好的生活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不那么美好或者琐碎的部分,一些人选择藏在心里、另一些人拿出来与人分享,这是关乎个性与习惯的问题,无所谓是非好坏。
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通过社交软件聊天的时间或已超过面对面交流。不论一个人的主观出发点是什么,“朋友圈”已经不可能再成为单纯抒发自己情感的地方,而在事实上变成他人了解你的一个渠道。也许它确实是经过修饰的,但是即便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谁会不经一点修饰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呢?
于是,为了梳理一下这些年有多少痕迹是值得留下来独自品味或与大家分享的,我义无反顾地浪费了两个小时,狠清朋友圈。清完之后,顿觉神清气爽,回顾一遍,留下最多的是我遍布各地的旅行足迹。
旅行照片基于它的稀有性、美观性、易引起共鸣性、纪念价值等,被一张不删的保留下来。那么,人们为什么喜欢旅行?我想,原因有很多。
“我就是喜欢去各地看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待在家里有时间、无聊。”;
“别人都去了,我也得去啊,不然显得自己多low啊!”;
“朋友约我去的,攻略都做好了,行程也安排好了,就去呗。”;
“单位组织的啊,不去白不去。”
......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旅行的认知是“利大于弊”的。它可以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进感情,踏遍名山大川、享尽天下美食、阅遍人情风土。
通过旅行,我们能够收获很多。当然,也有付出,付出的是时间和金钱。关于时间,我认同一个观点,我们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关于金钱,实际上我们整个一生,就是一个赚钱、存钱、花钱的过程,所以,花钱是必须的,怎样把有限的金钱花在你认为值得的地方,是一种选择规划的能力。
那么,除了上文所述之外,还有什么让我们向往旅行、喜欢旅行?
在这里,我想抛出一个心理学的观点:喜欢=熟悉+意外。即:大多数人会比较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而熟悉和重复是不同的,重复会导致审美疲劳。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意外的场合,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你才会特别喜欢它。
这个理论,套用到旅行这件事情上,也是可以成立的。其实,旅行就是到另一个地方跟不同的人或者独自去生活,一样有一日三餐、一样要衣食住行。就好比,你今天住在海景酒店、明天住在山间民宿,本质上还是睡觉,只是换了一个环境,就会带来别样的体验,这就是小小的“意外”嘛。但是,如果把你丢到了原始森林,面对完全的未知,这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旅行,而是“探险”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不会那么向往。
那么,根据我们的观点,旅行就是换个地方去生活。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会觉得每到一地都充满了意义。你会带着一颗平常心去细细感受旅行的全过程,一个个小“意外”就会接踵而至。人们常说跟团旅行最无聊,上车睡觉、下车撒尿。但是,我一直很感激我们单位组织过的一次次旅行:大雾天的张家界坐着观光缆车上山让我体会到腾云驾雾;凤凰古城内几个小伙伴吃着超辣的臭豆腐汗流浃背;坐着大巴车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耳边一直萦绕着邓丽君的情歌,让我灵感迸发当场作文一篇;在温州自由活动的那晚,坐着公交车绕着市区跑,吃了当地有名的小吃,现在已经想不起名字了,但味道永远记得。其实,一次旅行,能有一个令你记忆深刻的点,就算是不枉了。
除此之外,每一次旅行成行的具体原因不同,都有各自的意义。拿我自己来说:5岁时的北京之旅,跟着父母去疗养,它开启了我长途旅行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去年带父母去三亚庆祝他们的珍珠婚,旅行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想到5岁时去北京,感觉自己有能力带父母出游了,虽然第一次开始的不算早,也算可喜;12年国庆去青岛和泰山,纯粹是因为刚看完热播剧《北京青年》,随着那阵说走就走的旅行风,朋友们一拍即合,即刻启程;14年春节去东北,踏雪和寻亲,第一次坐在温暖的炕上望着窗外的林海雪原,和热情好客的东北亲人们闲话家常,体验不同寻常的年味;15年的泰国全自由行,是我跨国旅行的第一次,见识到号称亚洲第一堵的曼谷路上没有鸣笛声、沙美岛海滩边的火把餐厅迷人而美味、恐高的我大叫着挑战了丛林飞跃等。
不同的出行目的、不同的游伴、不同的收获,不变的是那一个个期待中小“意外”。
旅行是一种心境,生活也是一种心境。旅行是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时间段,它帮助你打开发现“意外”的思想闸门,而一旦学会了打开的方式,带着充满好奇、发掘美好的心态去生活,你会发现,“人在旅途”,好似天天在旅行。
泰山之巅的小黄花很美,让你忍不住驻足观赏,而你家楼下的小黄花就不美吗?
祝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