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丧啊!
“丧”,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常用词,也可以说是一种流行元素。“丧”不是“垂头丧气”中的动词,而是名词,是一种精神状态和个人态度。越来越多的人会脱口而出,会在微博微信说说中表达出“丧”这种情绪。
但是,当“丧”成了一种常态甚至是一种文化,真的好吗?这需要思考和讨论。
私以为,“丧”作为动词更好,而不是名词。因为,有些人丧着丧着,就习惯了,就成了个“丧人”。
我自己也有过“丧”的体验。大二下学期,我整个人颓在宿舍的床上,天天吃外卖,睡懒觉,唯一下床的动力是拿外卖,上厕所和追剧。和舍友关系紧张不和谐。对自我经常否定憎恨。对伴侣不信任和充满戾气。整个人已经是“丧”到极点。我都已经产生消失的念头,觉得世界上没有我存在的意义。我就像戴了一个透明隐性大罩子,我看着人来人往,却没有人注意我,他们欢声笑语,不曾对我投来一瞥。
“好丧啊!”代替了我们的一切情绪。“我好丧啊!”隐含的意思是:我好心累啊!/我考试没过,心里好难受啊!/和家人吵架了,我好委屈啊!/男朋友骂我,我真想踹他啊!/最喜欢的一个偶像去世了,我好伤心啊!……
一句话代表了千万种情绪,是好还是坏?这种简明扼要是否值得我们去牺牲百转千回?
我们都很害怕表露自己的负面脆弱情绪,但是现在,有了“丧”这个保护盾,我们可以大方表露自己的不快乐不开心不满足,因为人人都在高喊“丧”啊,“丧文化”正流行啊,我们可还成了时尚的弄潮儿呢!
但是,我很期望大家知道“丧”并非总是好的发泄点,我们不要习惯于隐藏情绪和想法,因为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潜意识会形成“我好孤独,无人听我诉说”的观念,渐渐锁住自己,封闭且抑郁。
“丧”也分短期和长期。
短期的“丧”可能是因为突发事件,偶然事件和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那我建议可以洗头洗澡,放空脑袋,打扮得潇洒去户外活动。吃一顿大餐,买一件礼物。大悲总要用大喜去冲淡一些,让伤口好的快一点。
至于长期的“丧”,个人的态度、性情、处事方式都已经被浸透,处处弥漫着“丧”的味道。那我觉得这时候,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看看鸡汤,看看优秀的微博博主,看看激人奋进的电影。总要有一些东西让你看见人生的华丽美妙,未来的灿烂辉煌,你还会对人生和未来保留少许期待和念想。也希望你可以去看看非洲地区,贫穷地区的孩子,他们生活已经千疮百孔,却依然笑得那么明媚,我们的生活不过是单调无味,普普通通。可我们能够去改变这种平庸,那些孩子们能够改变战火和纷乱吗?
每个人都“丧”过,但是,不要把“丧”当作理所当然。我更希望看到现在的孩子意气风发,自信乐观,身体矫健。不要那些拿着手机故作成熟,也不要佝偻腰背自以为深沉。是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朝气和风采,这才是最切实际的正能量。
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你自己就是光,越向上越能早点看到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