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那么近又那么远
香港很近,过了罗湖口岸便是。作为大深圳人,到罗湖口岸最多不过一个小时车程,可是香港又似乎很远。因为去香港之前,你得办理好通行证,并办理签注,然后是出关入关的各种手续。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这些手续虽然简化了很多,但无疑仍有心理上的距离感,因为你无法像去到其他大城市一样,买张机票或高铁就能到达。
对香港既熟悉又陌生,80后的孩子几乎都是看着香港电视剧和电影长大的,83版《射雕英雄转》让我和小伙伴特别迷恋翁美玲,周润发和赵雅芝版的《上海滩》让我们班女生觉得世间最帅的男人莫过于周润发。后来郑少秋又出来了,原来世间还有这么美的男子啊……于是到处搜集这些明星的贴画,并贴在最喜欢的笔记本甚至是课桌上。当时就觉得香港人长得真好看啊,似乎每个人都打扮的精致入时,即使是老年的演员也是精气神十足。也还记得当年在《大时代》里看到香港的双层巴士时,小伙伴们简直惊呆了,居然还有这么高级的公交车,我想这辈子一定要去坐一次,这是当年的理想之一。再看看港剧里的高楼大厦,那才是真正的大城市啊,也许我们这辈子都没机会去到一次,因为香港和香港的明星离我们实在太远啦,我们村和香港完全就是地上和天上的差距啊。而且香港甚至有些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啊。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年后的思维,虽然后来去过很多次香港,但是记忆中电影电视里的香港,被贴过太多高大上标签的香港,犹如香港的众多明星一样,虽然即将过气,但TA仍是一个明星,而不是我所认识的普通人张三李四王五,光环犹存而距离感十足。
第一次到香港,从罗湖过关,上了地铁自觉遵守起不饮食不大声喧哗的规矩,唯恐被人鄙视了去。乘坐电梯时也自觉站在电梯右边,主动让出通道,跟人问路或寻求帮助时彬彬有礼。虽然有初来乍到的谨慎,但更多的是距离感在作祟,依然有种到富亲戚家做客的见外。同行的姐姐站在半岛酒店门口激动了半天,非要照张相再走,并决心改天一定来住一晚上,吃上个下午茶。红绿灯的嘟嘟声,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干净的街道,规规矩矩过街道的行人,颇像在日本过马路的情形。
后来再去,见识了香港狭窄的街道,闹市中居然还有贫民窟一样的老房子,震惊程度不亚于当年在电视里看到双层巴士。以前总以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就是人间的天堂,到处是财富,到处是高楼大厦,到处是精英白领。甚至上午十点还有穿着暴露的女职业人员在搔首弄姿,招揽顾客。大街上也有老太太摆地摊卖黄果兰,十块一只,还真比内地贵啊。网上去找了一家评价很高的港式茶餐厅,还有蔡澜的题字和推荐,吃了一口招牌云吞面,并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也许是口味的问题,甚至开始想念广州的美食来。
来到中环,正好周末,看到了五个一群,八个一伙席地而坐的女菲佣互相分享好吃的,聊得正起劲,算是香港特色吧。坐着半山扶梯向上,一群群的老外坐在半山的各种吧里或外,世界各地的各式小饭馆和酒吧数不胜数,就那么随意地排在狭窄的街道两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杂散其中,仿若在旧金山或其他国外城市。
土洋结合的街道名称,荷李活道,佐敦道,柯士甸道……这些拗口的街道名称,让人印象深刻而倍觉陌生。加上港人普遍喜欢说粤语,尤其是需要经常打交道的餐厅服务员(大妈)和售货员小妹,她们总是毫不犹豫地对所有人说粤语,完全不理会你有没有听懂。不得不承认,经过多次训练,我的粤语听力直线提高,以前可是觉得粤语比英文还难听懂。
香港的街道,香港的巴士,香港的餐厅,香港的公寓,甚至还有香港的庙宇,这些都是适合香港这个寸土寸金地方的微缩版,这让我们开始想念深圳,想念内地其他城市。第一次到大屿山,看到崭新而颜色鲜艳的庙宇,同行的大叔感叹,庙宇还是要有些历史,有些文化沉淀才能更让人虔诚啊。可是等到了半岛酒店门口,我们想进去参观一下,这位大叔却露了怯。
来往过多次香港,跟大多数人一样,购物的时候居多,在香港大街小巷感受香港脉搏的时候却十分有限,也许这也是距离感存在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人说,要不是看在香港东西便宜的份上,TA才不会去香港。也许因为不熟悉,所以才会这样说吧,毕竟我们只是管中窥豹。希望有机会进行深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