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情B的每周一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独处万岁”联盟丨相爱之前,先学会独处

2015-08-18  本文已影响297人  矫情B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孤僻"。既然我跟自己相处得很好,生活过的开心、丰富、幸福、从没有觉得自己哪里不完整的缺憾;那么,我就完全不会想委屈自己跟其他人相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委屈都不想。那些人眼中的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

                                                                                              ——刘若英

我们经常会好奇那些可以一个月不出房门的人是如何忍受左手握右手的时光,实际上,天生带有孤独基因的他们,会为了独处而练就十八般武艺,即使独自一人,也能忙碌热闹。

在他们的世界里,孤独,是用来享受的。

就像刘若英认为:独处是她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都挺矛盾的,在独处与相处之间

我不知道独自拥有一个房间是不是孤单的事,但我从未因为一个人呆在房间里而感到害怕。

这是我从小就习惯的事,类似一种生活本能。

知道是一个人,所以会妥善安置自己的衣食所需,万事靠自己这种事,听起来可能很心酸,开始做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可怜。但时间长了,好处就会自然而然显现出来。自己温暖自己,只要"自己"还保有,温暖就会一直存在。

你以前都是怎么一个人度过寒流来袭的夜晚呢?”某夜,一位刚跟交往九年的女友分手的男性友人这样问我。我没有回答,更没有安慰,只是当天晚上送了一个电毯跟一盏夜灯给他,告诉他:“洗完澡,把电毯打开,进被窝就不冷了。在客厅开一盏温暖的灯,半夜起来上厕所比较不孤独······

我们总会看见因爱而结合的两个人,最后却舍爱而分开。表面上看来导致恋人分离的原因千奇百怪,但本质上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双方都希望从对方身上索取温暖,以供己需。但其实,最适合温暖自己的,一直都只是自己。两个懂得温暖自己的人相爱,才能够爱的独立。

就算现在已经为人妻母,刘若英和她丈夫的相处方式还是充分尊重并保有彼此的自处空间。同时在家的时候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她特意把两人的书房安排在家里最远的两边,这样两个人都很自由,只有互相保有灵魂的独立,才能真正的长久。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刘若英说她真的懂得这道理。

独处是必须由一个人完成的事,而喜欢独处的却并不只有刘若英一个人。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中,刘若英邀请了很多具有同样爱好的好友一起为"独处"站台。

卢广仲

不同于我们印象中对于"深宅"人士的印象,卢广仲与刘若英都是喜欢早起的(很早很早那种)。

虽然歌手很多都是夜猫子和饮食不规律星人,卢广仲却是台湾艺人圈内出了名的养生大师。与刘若英的聊天都是从《黄帝内经》聊起。

温和的卢广仲在独处这件事上却很执着坚定。他说:

"小时候说不出来独处的感觉,后来才明白,只有周遭没有人类的存在,才让我感觉到自在"。

他觉得自己"太阳下山后就不太适合与人相处,所以夜晚到睡前这段时间回复平静,回到独处的状态"。

他基本不使用社交软件,手机的最长状态是静音。他说:

"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是讯息接收器"

"当我发现我是孤独的时候,反而是种很好的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壮"

"每次去很远的地方玩,都好像是为了证明我喜欢呆在家里是对的"。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经常晒外出旅行的图片,我们并不羡慕,对于天生"安土重迁"的人来说,除非必要不会旅行,而出走,也是为了回来。

台湾的媒体形容卢广仲是个"无害的人"

他说,他跟所有人都可以当朋友,但深交就难,不是不愿意,而是他认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的长度是固定的,本来就很难有很多朋友。

他跟朋友最自在的状态是,坐在大沙发的两头,各自看着书不讲话,如果突然想到个话题,例如,"欸,你觉得太阳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获得对方的回答之后,就相安无事地继续回到各自原本的状态。

读这一段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是刘若英在最后对卢广仲做出的评价:

多么特别的一个人,努力建造自己的世界,却又能微笑看着他以外的一切。

五月天玛莎

对于玛莎来说,擅长独处这件事可能是童年经历的使然,因为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了,所以他自然而然的经常处于一个人的状态,为了填满时间不让还未日臻成熟的自己去思考过多无能为力的事,他就学会了与自己相处的技巧。

身在一个称得上是常青树的团体之中,玛莎与五月天的其他成员都很擅长处理自己与团队之间的协调事宜。

非工作不经常联系,非重要的事情外彼此尊重各自的私人空间,用合适的距离保有彼此的独立,就是维持好关系的不二法门。

而在对待社交网络与手机的态度上,玛莎又成为了刘若英和卢广仲的盟友。他们都任性地拒绝被脸书或者LINE(台湾区常用)捆绑。认为如果真心想联系的话,打电话已经足够。

刘若英说,邀约玛莎时他还是单身,而实际采访时,他已不再是一个人。关于习惯孤独的人如何决定寻找伴侣,刘若英说:

因为对被认为孤僻、不想将就,最终妥协的我们来说,选择、愿意走到这里,是那么地不容易。

陈绮贞

刘若英说,陈绮贞是她所认识的创作者中,非常知道该如何独处的一位。她一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不用脸书、微博,手机只要保持20%的电力久足敷所需。

她们对网络的态度都很一致,认为这种隔着屏幕的关系是"一种没有接触的亲密,或是近距离的疏离"。

喜欢独处的人好像最终都会选择独居,尤其是在单身的状态下。陈绮贞说"如果没有独居的过程,生活就永远是别人的生活加上你的生活的总和,不会是自己的生活。"

她曾经在《家》这篇文章中写到:"一个人的世界开始膨胀以后,是很难再折叠回去原来的样子······"

陈绮贞说:

"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

"能够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之后,你才知道该怎么跟别人生活在一起"

刘若英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在这些自我精神力非常强大的人的认知里,相处时一种匹配,而不是丧失自己。

相比于有人相伴,有质量的独处更难。我们在一些时候之所以觉得一个人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可能是因为自己荒芜的内心还不足以创造一个人的喧嚣。如果你有很多爱好,如果内心世界非常丰满,如果有很多个人爱好,比如看书、写作、弹吉他或者跑步,那很可能会觉得独处的时间太不够用,完全没时间感受寂寞与孤单。

在这本书中,刘若英还采访了宋冬野、林奕华、五月天石头等几位好友,从他们的言谈之间更加全面地展示各种善于独处的人在自处时的状态和想法。我们就任性地列举了几位自己喜欢的,剩下的若有兴趣,建议大家买一本书,详细地品味。

最后,用书中引用的灵修大师奥修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自处与相处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寻觅伴侣——

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

这句话听起来很吊诡,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去占有对方、不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地需要对方。两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的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剥夺,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

读书,是为了不令伟大的灵魂永远沉寂

矫情B每周2到3更

每更都把读书干货打包送你

关注微信订阅号:jiaoqingBBBB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