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十二个月为一年。十二时辰为一日。有人比照春夏秋冬四季,将一日分为四个阶段。晨间三点至午前九点,为一日之春。午前九点至午后三点,为一日之夏。午后三点至晚间九点,为一日之秋。晚间九点至晨间三点为一日之冬。
按照佛教的说法,宇宙万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规律。天地自然有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类王朝也存在“初建、兴旺、衰落、灭亡”的历史周期律。
相应的,一日之中,晨间三点至午前九点,午前九点至午后三点,精力旺盛,效率高,应当好好珍惜,用于学习、工作。午后三点至晚间九点,晚间九点至晨间三点,精力衰败,效率低,应当顺应天时,休养生息。
尤其是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三点,这四个小时,应当保证深度睡眠,中医里说,这段时间是肝胆排毒、脊椎造血的阶段。
晨间三点至五点,是寅时,这个时候,深山里的老虎出来觅食,也是“肺经当令”,需要吐故纳新,呼吸新鲜空气。
以前看过日本人写的一本书,书名叫《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书中说,一个人的一天的黄金时段,通常出现在距起床时间四个小时之后,也就是说,晨间四点起床的话,那么午前八点,就进入一天的黄金时段。这样可以保证白天高效率的进行工作与学习。如果早上睡到午前八点才起床,那么整个上午,就会效率低下,四个小时之后,吃午饭的时间了,黄金时段也被浪费了。
当然,睡眠也有“深浅”的规律,如果我们在“浅睡眠”阶段醒来,就会思维清晰。如果不小心在“深睡眠”阶段被吵醒,就会无精打采。夜晚躺在床上,当进入“浅睡眠”阶段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翻身”,早起的人,不妨在此时起床。
最好丢掉闹钟。因为闹钟往往会将扰乱我们的“深睡眠”,从而导致睡也睡不好,醒来也无精打采。我们可以尝试在睡前进行自我暗示,让人体生物钟自然唤醒我们。早起的秘诀是早睡。要保证十一点之前进入熟睡状态,那么夜间十点就要关灯睡觉了。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通常半小时之内,我们就可以成功入睡。
尝试“四小时短睡法”,我们凌晨两点半左右会醒来,这距离“一日之春”很近了。我们可以打开床头灯,冬天的话,也可以打开空调,靠在床上,半小时之后,我们就可以起来,这时候是晨间三点。爱好写作的朋友,可以在此时动笔或敲打键盘。跟着自己的直觉,挥洒自如。这时候,外界的干扰很少,我们更能静下心来。按照“黄金时段”理论,晨间三点起床,我们就可以在午前七点左右,开始高效的学习、工作。
古人中,也有很多早起的“成功人士”为我们做了模范。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寅正即起”,也就是四点起床。早起的习惯,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当然,坚持早起,白天也要辅之以适量的“补睡”。我们可以在早餐前,睡个十五分钟的“回笼觉”。我们可以在“正午”或者午饭后,“小憩”十五分钟。午前、午后,工作站、学习之余,也可以各“打盹”十分钟。这里的“补睡”,都是短时间的,不能过长,否则“越过”了“浅睡眠”,一旦进入“深睡眠”,就会导致在“无精打采”的状态中醒来,降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