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圈混饭吃发家史连载小说

考拉产品观察 | 发家史(三):Uber, 交易市场的冷启动

2015-05-27  本文已影响15201人  考拉产品观察

互联网公司土豪多。考拉产品观察的“发家史”系列着眼于“大”互联网公司,以道听途说和猜测意淫为主要工具,探讨他们有趣的商业模式,发掘第一桶金到第三桶金之间的故事。本期土豪:创业新贵Uber。


硅谷开始把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称为独角兽公司(Unicorn)。即便是在中国,大家也渐渐开始把billion dollar company当做成功的衡量标准。在这一轮资本狂欢和优秀初创企业大量涌现的过程中,Uber无疑属于估值金字塔塔尖的那一小撮公司。

Uber的估值似乎已经达到400亿美元。以2015年第一季度的估值计,大概相当于20个聚美优品或者6个奇虎360。如果每一家估值10亿的独角兽公司是一个运动员,那么Uber几乎可以凭一己之力组建4支足球队开展联赛。

Uber

商业模式很明确

人们总是喜欢商业传奇。Uber的诞生,据说源自创始人在巴黎一次打车失败的经历。这促始他和他的团队开始致力于Uber这样一个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的工具产品。Uber、Airbnb和一众其它产品,一起打开了新时期共享经济的大门,短时间内改变了传统的汽车租赁和酒店行业。

司机和乘客在Uber的居中优化协调下,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匹配,Uber作为撮合交易市场也能从中获益。这个模式本身,中国的用户们也并不陌生,快的和滴滴的几轮血战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移动改变生活”。只不过从出租车切入的中国同行们,选择了一条出租市场拉流量,专车市场赚钱的迂回路线。

“交易市场”类网络应用的商业模式颇为明确:抽拥和广告。淘宝给了这种模式最好的注解。Uber也不例外,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盈利方向,每次收取租车费用的20%做为佣金。在中国,恶劣的竞争环境和官方对私家车营运的态度,使得Uber把他的私家车接入业务“人民优步”定义成了非营利性的拼车服务,所以这项业务也成为Uber全球少有的不收取佣金的业务线。

鸡和蛋

尽管钱看上去离得那么近,但Uber在初期仍然需要面临经典的鸡和蛋的问题。像所有的交易市场一样,早期供给不足(司机不多)会导致交易平台对消费者的价值不高,所以消费者数据将受到很大限制,而需求的不足(消费者少)又反过来影响了司机接入的积极性。

鸡和蛋

这个问题有趣的另一面是,城市交通市场是一个一个相对孤立的市场,不存在一个全国或者全球市场。也就是说,即使在北京解决了供给和需求,并不能给上海的司机和乘客带来直接的好处,所以Uber的团队在上海需要重新进行冷启动,重新面临鸡和蛋的老问题。

Uber很显然知道城市交通市场的特殊性,他们的海外扩张并非以国家、区域为单位,而是以城市为单位。每到一地,就建立小而精的城市公司,相对独立地复制其它城市的经验。有媒体称,公司因此也就不存在“中国区 CEO”这样的职务。

冷启动

在中国,这个冷启动是通过血腥直接的“补贴”完成的。同时补贴出租司机和乘客让打车应用迅速为人所熟知和使用。即使在两家打车巨头已经阵前合解,变成一家公司的今天,我们仿佛仍然能够嗅到当时空气中的硝烟。

Uber的投资人Benchmark Capital的合伙人画出了下面这样的示意图来解释Uber的冷启动。从右边开始顺时针看:要有更多的司机,就能加大Uber汽车的覆盖密度;覆盖密度的提升,首先会提高就近派单的效率、降低司机的空驶时间和总体成本,从而使得司机可以承受较低的价格,其次是直接缩短了用户订单的响应时间;而较低的价格和较快的响应速度又进一步促进了需求的增长;需求的增长会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Uber。

正向循环

Uber新进入一个城市以后,司机端和乘客端的留存率大概都是先高后低,直到一个季度以后才会重新走上留存率提高的正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新进入城市时,司机和乘客的生态尚未建立,导致产品的使用体验不甚理想。只到有一天司机和乘客都过了昨界点,才会让雪球越滚越大。

为了让临界点来的更早,Uber甚至会在进入新城市时,索性雇佣一批司机强制派单,让生态系统先运转起来,吸引第一批小白鼠们。

低价是永恒的追求

试想一下,假设Uber接入了城市里的大部分汽车,那他就有能力通过后台算法提升整个城市的交通效率,也就是减少路上空驶的车辆,让所有汽车都顺路带客而不用做折返跑。Uber甚至通过Uber Pool这样的产品尝试让每辆车带多个互不认识但顺路的乘客。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同样的出行需求下,所要求的车辆总数的大幅下降,出行单价也得以随之下降。

这当然是理想化的模型,不过Uber却一直以此为理论基础寻求低价。每当生态内的司机和乘客达到某一规模,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Uber就会考虑降价。结果则是更多地用户蜂拥而至,不过其中出现的“Uber司机不认路”的情况恐怕也颇令公司头疼。

人们都说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是公司的护城河,特别是在交易市场和社交网络应用上表现犹甚。这句话的另一面则说明了要建立网络效应实为不易。淘宝在和Ebay中国打仗时采用免费的方法吸引中小商家入驻;校内网在推出初期没有用户、没有好友关系,采用先从个别高校开始集中突击的方法推广;大众点评初期无人点评,张涛先生自己吭哧吭哧写遍上海的餐馆。这些,都是网络冷启动的生动案例。

启动越难,启动后的门槛就越高。生意就是这样。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点击分享让更多人看到。通过我的微信订阅号查看发家史系列更多文章:

发家史(一):无心插柳的YY音乐之路
发家史(二):从外包公司到PC流量之王

扫一扫

本篇的写作受到蓝湖资本文章《聊聊O2O和电商的补贴策略》的启发,可以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