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简史共读第二十:论世
阅读《唐诗简史》P10-16,从“论世”的角度简要说说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心愿。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2.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玉制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宫阙名,在此用以代指皇宫。
3.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在此指塞外敌方据点。
【译文】
边关告急,高高的烽火映照到西京长安城,我的心情久久都不能平静。
大军出征,大将从皇宫辞别皇帝率军远行,骁勇的骑兵已包围了敌军。
漫天飞雪,战旗上的彩色图案也黯然失色,战鼓声和风声夹杂在一起。
天下未安,就算是作一百名士兵的军官长,也好过舞文弄墨一介书生。
【赏析】
此诗当作于唐高宗李治调露、永隆年间(679年—681年)。
论世,是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了解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习俗,以便设身处地去揣摩作者的心境,运用想象来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
从“论世”的角度看,自唐太宗以来,唐王朝与突厥、奚、吐蕃、吐谷浑之间的战争一直延绵不断;到高宗李治时期,边患一直未断。
当时的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自信而开放。在用人制度方面,除科举制之外,还有军功制,读书人在应科举之外,还可以“入幕”以博取功名。到了武则天的武周时期,她还开创了文科举之外的武举制度。因此,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和尚武的时代精神”。
正是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唐朝成为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初唐时期的读书人普遍产生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在国家危难之时,那些平时只擅长于紧握笔杆子的文弱书生们,也都纷纷愿意拿起枪杆子,驰骋沙场以报效国家!连杜甫在《草堂》诗里都说:“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初唐诗人杨炯的这一首旧题乐府诗《从军行》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读书人勇于弃笔从戎、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