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伯乐推文汇总非村伯乐推荐好故事 本周休息(10.7-10.13,稿满,新收稿件拟放入下期)

短篇小说|杀夫案

2024-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午ye清风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魏云从蔡州府来到汴京,来不及在驿馆歇息,便直接去了审刑院。审刑院的主官名叫叶明,字文介,和魏云是同榜进士。两人年岁相仿,都是刚过而立之年。

叶明不在,副知事接待了魏云。叶明的案桌后面挂着一副明月关山图,上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书法一气呵成,苍劲豪迈。明亮的案桌上除了文房四宝和文书外,还放着一个拨浪鼓。拨浪鼓是黄皮红漆,两面各有一字,分别写着“兰”和“玉”。

“我一直以为文介兄是个严肃的人,没想到他还有这等闲趣!”魏云笑着拿起拨浪鼓摇了几下,拨浪鼓发出“咚咚咚”清脆的声音。

魏云,字少阳,洪州人氏,与叶明曾经在京城有过一段交往,两人惺惺相惜。魏云把拨浪鼓轻轻放回原处,问副知事:“今日为何不见叶知事?”

“今日是叶知事家的祭日。”副知事回道,然后让人端上了茶水,请魏云入座。

魏云很想知道叶明对阿萍杀夫案的看法。不久前,在蔡州发生了一件凶杀案:在蔡州的一个乡村,一个叫阿萍的女子谋杀丈夫,知县判她为死刑,处斩首。

案子送到州府时,作为知州的魏云觉得不妥,改判为流刑。因为存有异议,案子上报京城大理寺及审刑院审核。不久,魏云的判决被驳回。魏云不服,刑部便通知魏云进京复述。

魏云卷起衣袖,拿起茶碗往嘴里一倒,“咕咚”两声把茶水吞下去,放下茶碗起身告辞,骑着马往大理寺方向走去。

很快魏云便见到了大理寺主事袁通。双方客气了一番,袁通说:“阿萍谋杀丈夫一案,经审刑院登记送到大理寺后,本官便立即安排人审查此案。我们对该案判罚的意见有些不同,呈交审刑院复审。叶知事否定了你的判决,裁定阿萍为死罪,处斩首并即刻执行。”

魏云曾经是袁通的副手,深通律法,勤政为民。在蔡州担任知州时,每逢有各地送上来的案件,魏云都认真审查,唯恐有冤案错案发生。

魏云说:“袁主事,本官仔细研究过阿萍一案,觉得知县判罚不合理,故此作出改判。”

“阁下不服审刑院的裁决,皇上令刑部通知你进京复述,讨论此案。你为何觉得知县判罚有误呢?”

“我办案的原则,是在律法的基础上,优先考虑人命。能不用死刑尽量不用死刑。”

“你认识阿萍么?”

“未曾见过面。我只是依法审案,从不过问犯人是谁。”

“你还是那个性格。你见过叶知事么?”

“没有,听说今日他在家里做祭祀。”

“哦,我记起来了,他每年都如此。九年前,叶知事的家人被西夏叛羌所害,他的发妻、父母亲及哥嫂一家无一幸免。”

“原来王夫人是叶明的续弦。”魏云想,“怪不得叶明那么痛恨西夏,极力反对宋夏和亲,说西夏人狼子野心,日后必反。”

魏云说:“我与叶明曾经在汴京有过交往,只知他是延州人,却不知他的身世。”

魏云一直觉得他这个老领导很圆滑,从他身上得不到更多信息,寒暄了几句后,便拱手告辞回到驿馆休息。

第二日一早,管家说叶明来了,魏云急忙出门迎接。那叶明长着非常特别:脑门油光发亮,一张长圆脸好像大鸡蛋,眼睛细眯,好像是用刀在脸上割开的。身穿灰色素衣的叶明呵呵一笑,道:“少阳兄,别来无恙啊!”

魏云上前拱手施礼,说:“文介兄多年不见,容颜一点未变。里面请。”

魏云与叶明携手走进里屋,管家端来茶水。叶明掀起衣袍,端身坐下,说:“我闻少阳兄昨日来到汴京,只因家事在身,未曾远迎,失礼失礼啊。”

“文介兄客气了。”

“我知道你昨日来过审刑院。因人多事杂,今日我特登门拜访,一来叙旧,二来探讨阿萍杀夫之案。”

两人先是聊了分别后的往事。接着魏云说:“文介兄为何驳回我的判决。”

叶明端起茶碗,品了一口,然后轻轻放在桌上,说:“此案非同小可。当今圣上也非常重视,明日召集你我及大臣在朝堂复议。前些日子,朝庭为赦免一民妇争论不休,官家甚为烦恼。”

“为何?”

“半个月前,有一个叫冯怀信的男人与邻居交恶,想放火烧掉他的房子。他的女人知道后立即劝阻。不久,冯怀信又叫女人去偷摘邻居的果子。女人不肯,男人用刀威胁她,女人害怕,便去官府告发男人。开封府接到报案后,按大宋律法判女人流放,男人无罪。”

“荒唐!”魏云两眼一瞪,左手叉腰,右手往空中挥了一挥,“这就是律法的问题。”

“大宋的律法是建立在礼制的基础上。”叶明说,“女人告丈夫,自古以来都是重罪。皇上仁厚,赦免了冯怀信的女人,下诏判冯怀信责仗二十、刺配广南牢城。”

“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魏云拿起茶碗喝了一大口。

“不过,”叶明摇了摇头,“我和大臣们都有异议,认为皇上过度干预律法,致使判罚出现与律法相反的结果。那男人只是一时冲动,毕竟没有行动,而妇人之言也没有证据。”

“文介兄言之有理。”魏云摸了一下胡须,觉得叶明说得有道理。

叶明微微一笑,说:“元日之时,皇上开恩,大赦天下。城南有一个富人陈员外,去年收租时,被佃户残忍杀死。佃户被开封府判了死刑,遇此大赦而被释放。佃户在员外家门口高喊‘员外为何不来我那里收谷子?’极其嚣张。我等虽然生气,但是也只能无奈作罢。故此大家对皇上滥用赦免非常反感。”

魏云点了点头:“我一向希望按律法办事,不希望皇上因为个人喜好而干预案件的判罚。”

“果然是君子所见略同。”叶明哈哈大笑,端起茶碗一口气喝完了。

两人又聊了一些朝廷之事,叶明起身告辞。

“不是来谈阿萍之案么?”魏云纳闷,“怎么谈了一个时辰,叶明却只字不提这事?”

临出门时,叶明停了下来,转身问:“那蔡州郑家的养女阿萍,年方十五?”

“你不知道么?”

“不知长相如何?”

“文介兄,你怎么有这种想法?嫂夫人知道会对你不客气的。”魏云忍不住笑出声来,用手指着他说。

叶明露出尴尬的神态,欲言又止。

“没想到文介兄有此雅好,那为何你要判她死刑?”魏云笑道。

叶明摆了摆手。

“我未见过那女孩。”魏云说,“不过听说她相貌还好,只是左脸上有一条又长又宽的伤疤,毁了半张脸。因为这个原因,家里曾经多次为她说媒,都被人拒绝。不过,据她自己说,她不想嫁人,养父也不勉强她。怎么,文介兄有何想法?”

“这个......”

“你至今未有孩儿,不如再找一个。”

“多谢少阳兄的好意。我尊重夫人,终生不纳妾。”

“文介兄果然是君子,洁身自好,是我误解了你。”

叶明走后,魏云心中困惑,看叶明躲躲闪闪的眼光,不知他想做什么。

第二日,皇上召集大理寺、审刑院、刑部、二品及以上文官讨论阿萍谋杀丈夫一案。一大早,魏云便精神抖擞地赶到了文德殿。

当着皇帝和众位大臣的面,魏云详细叙述了阿萍一案的来龙去脉:“蔡州民女阿萍,年方十五。养父郑青是一个伤残老兵,曾经在凤翔守边,今年正月去世。其叔在阿萍服丧期间,想将她许配给邻村的崔大。那崔大相貌丑陋,年近四旬仍未婚,得知后,便重金向阿萍求婚。两人在三月完婚。阿萍不肯与崔大同房,两人多次发生争吵。数日后的一个夜晚,阿萍趁崔大熟睡之际,手持菜刀想砍死他。崔大在睡梦中痛醒后逃走,发现身上多处有刀伤,还断了一根手指。第二日,崔大报官,因为天黑,崔大没有看清楚是何人所为。县尉多处查问,怀疑是阿萍所为,即着巡捕将阿萍缉拿。未及问话,阿萍便如实招供。”

接下来,大家就阿萍的审判展开激烈辨认,支持叶明和支持魏云的人不相上下。

叶明说:“阿萍谋杀丈夫,证据确凿,女犯也承认了事实。谋杀丈夫乃十恶之罪,判斩首有何问题?如不判,法理难容!”

魏云反驳道:“阿萍的父亲刚刚去世,还在服丧期间,她的叔叔就将她许配给崔大。按照大宋户婚律,属于违规,婚姻无效。故此,应按普通伤人案处理,非十恶也。”

“因为不想做他的妻子,阿萍才会产生谋杀崔大的念头。既然双方承认是夫妻,知县判罚没有错啊!”叶明依旧很坚定。

“照叶知事所言,大宋户婚律要不要遵守?我判案是依照律法,还是按阁下的说法?”魏云傲然道。

全场哑然。

这时,袁通走出来说:“叶知事所言不假。阿萍与崔大在服丧期间成婚虽违背律法,但是按照世俗流程,双方已成事实婚姻,应当予以承认。”

魏云冷笑着“哼”了一声。

皇上看着叶明和袁通,沉默片刻,说:“此事应按律法办。阿萍与崔大婚姻无效,两人又未同房,不属于夫妻关系。”

叶明走向前,说:“陛下,就算不处阿萍斩首,按律也应判为绞刑。”

“是何道理?”魏云急道。

皇上正要开口,突然,一名内官匆匆走到皇上跟前耳语了一番,皇上脸色大变。内官退下后,皇上说:“阿萍杀夫一案改日再议。”然后匆匆往后宫去了。

退朝后,魏云没有理会叶明,骑着马直接回驿馆去了。

驿馆门口边有一个身材高大、容貌英俊、皮肤稍黑、身穿胡服的少年正在和管家说话。少年问魏云要不要羊皮。魏云不答,把马交给管家,大跨步径直走进驿馆。

魏云把官帽往床上一扔,在屋里走来走去。管家笑道:“老爷为何生气?”

魏云把刚才的事情说完,手指窗外,对着老管家大声道:“那叶明和袁老头真是迂腐。判案的依据是大宋的律法,他们竟然搬出世俗的道理出来了。这两个家伙是一伙的,大理寺和审刑院合并算了。”

老管家笑道:“官家已经承认了阿萍的婚姻无效,算是一个进步,老爷还是有胜诉的希望。”

魏云叹了一口气,说:“士大夫不知民间疾苦。一年前,我之所以离开京城去地方任职,就是想近距离与百姓接触,感受他们的心声。如果律法不能公正公平地执行,早晚必生民怨。”

“老爷爱民之心,人皆共知,只是他们说得并无大错。在民间,只要办完流程,就是夫妻,合不合法没多少人知道,最多只是说他们不知礼节。”

“依法办案,才能公正。阿萍一案,我必须赢。”

魏云坐下来喝了几杯茶后,想起了那个卖羊皮的少年,便问管家:“刚才卖羊皮的少年是何人?”

管家答道:“是西夏人,说是来找妹妹,正向我打听去蔡州的方向和路程。这时,老爷就回来了。”

西夏人怎会来这里找自己的妹妹?魏云心中疑惑,急步走出驿馆,却不见少年踪影。驿馆的门卫说少年丢了东西,回客栈寻找去了。

两日过去,魏云一直没有看见那少年,却等来皇上的旨意,进殿复议阿萍杀夫案。

魏云挺胸抬头说:“大宋律有规定:按问欲举自首。阿萍被捕后,未经审问,便承认了罪行,按律属于自首。应该宽大处理。”

“阿萍也算自首?”叶明声音沉着,不紧不慢地走出来,“如果她真想自首,案发之后,就应该主动投案,把所知情况告诉审刑官。”

“阁下此言差矣!”魏云声如洪钟,“缉拿阿萍的是县尉,县尉未及问询,阿萍已经全部如实招供。大宋律法规定,县尉只负责缉拿,不可审讯犯人。阿萍在还未进入审讯阶段时,就已经招供,怎么不算自首?而根据大宋名例律规定,自首可减二等罪。故此,阿萍不应该判死刑。”

“魏爱卿,朕听得到,不用这么大声音。”皇上一脸威严。

魏云慌忙点头称是。

袁通说:“魏知州所言极是。阿萍虽没有主动投案,但按大宋律法之规定,仍属于自首行为。不过,阿萍能否减刑,请叶知事裁定。”

魏云惊讶地看着袁通,觉得自己好像不认识他了。

叶明说:“根据大宋贼盗律: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阿萍有预谋,且对崔大身体造成损伤,不在自首之例,故不能按照自首减刑,阿萍仍应按绞刑处死。”

众大臣面面相觑,皇上惊讶道:“一种犯罪,却有两种判罚?”

袁通说:“按大宋律法,两种判罚都没有错,这就是本案的难点。”

魏云不满:“既然是贼盗律,叶知事觉得阿萍是贼还是盗,她是偷了还是抢了崔大的东西?”

叶明“哼”了一声,说:“阿萍趁黑夜连砍崔大十余刀,如此残忍,比起盗贼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来叶明对阿萍深恶痛绝,非要制她于死地不可。魏云觉得叶明是在用个人情感来判案,而不是依照律法条文,上前向皇上参道:“陛下,如果犯人自首却不能减刑,他们就不愿主动如实招供。对犯人来说,既然伤人和杀人是一样的结果,他们有可能继续作恶,甚至会杀死对方。臣以为:如果不给施害者减刑的机会,受害者将面临被杀的风险,对官府破案也将造成困难。所以应该减免阿萍死刑。”

皇上微微点头,问:“大理寺和审刑院有何看法?”

袁通说:“当初太祖制定法律时,天下初定,盗贼伤人案件屡见不鲜,故此从严处理。如今我大宋立国近百年,早已是太平盛世,应酌情按法从宽处理。阿萍属于谋杀未遂,罪不至死,判流放更加合理。”

魏云转头看向袁通,点头表示称赞。

“阿萍作为双方承认的妻子,不满足丈夫的需求,还要伤他性命。那崔大身上有多处刀伤,还断了一根手指,如果不是痛醒及时逃走,恐早成刀下之鬼。如此恶人,不判死刑,天理难容。如果自首就可以减刑,若被奸诈小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今后三纲五常还会有人遵守么?”叶明神情肃穆,说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魏云感到一股寒意直透心间。

皇上露出惊悚之色。群臣议论纷纷,殿堂里一片嘈杂声。

大家停下声音后,皇上神态疲惫地说:“先祖太宗曾言‘朕以庶政之中,狱讼为切。钦恤之意,何尝暂忘。’先祖体恤民生,知道律法难于顾及所有,故此建立复审制度,为的是公平和道义,与百姓共享太平盛世。阿萍之案,朕确实为难。今日已晚,此事择日再行复议。”

退朝后,魏云心中不快。袁通说:“皇上在位已近三十年,膝下无子,正为太子和后宫之事烦忧。皇上龙体欠佳,阿萍一案需尽快了结,免得皇上为此伤神。”

魏云对袁通连声称是。叶明走上前说:“马上要到端午节了。今日请少阳兄到寒舍一叙,备下薄酒,我二人畅饮一番。”

叶明盛情邀请,魏云不好拒绝,便答应了。

路过街市,魏云打算停下来买些礼物送给叶明。在一个小摊上,叶明发现一个银簪,尾部用金丝线吊着两个珠翠。叶明轻轻拿起左看右看,自言自语地说道:“好像啊!”

叶明向小贩询问了一些情况,最后出钱买下了这个银簪。

叶明一路上心事重重,回来见到夫人,拉着她的手,把买回来的簪子给她看:“夫人,这个发簪好像是你姐姐的。”

王夫人连忙拿起银簪仔细打量,惊喜地说:“这是先母送给家姐的嫁妆。你是从哪里得到的?”

叶明说:“在市场上,小贩说是一个廋个子中年男子卖给他的。”

“能不能找到他?”王夫人很激动。

“我问过,小贩不知道卖主是哪里人。”

王夫人眼泪出来了,哭道:“我可怜的姐姐,当时她还有身孕。”

魏云问叶明怎么回事。叶明劝住夫人,王夫人这才止住悲伤,向魏云赔礼。夫妻二人将魏云请进堂屋,分宾主坐下后,丫鬟把鸡鸭鱼肉和屠苏酒端了上来。

叶明和魏云互相客气了一番,开始用膳。

魏云拿起酒杯闻了闻,随后一饮而尽,赞道:“好酒啊!”

王夫人开口道:“魏知州,听说阿萍原本不是蔡州人?是郑家的养女,长相如何?她还有其他亲人么?”

魏云露出惊讶之色看着王夫人,又看了一眼叶明,说:“我不认识阿萍。她叔叔说,阿萍有一个哥哥,不知生死,阿萍经常跟人说要去找她哥哥。她叔叔一来担心她嫁不出去,二来担心她会跑掉。故此在服丧期间,强行将阿萍许配给了崔大。”

王夫人摇了摇头,失望地看着叶明。

“夫人,”叶明一脸笑容,“今日与故友重逢,莫谈此事。来,喝酒,喝酒。”

酒过半巡,王夫人叹了一口气,说道:“老爷,那崔大只是伤了一根手指,你却要判阿萍死刑,未免太过了吧。女子的命也是命啊!可怜她没有父母,养叔又如此狠心,竟然也赞成判她死刑.....做叔叔的怎么会这样?把她往死里逼,一点人情都没有。”

魏云放下酒杯,说:“文介兄,如兄嫂所言,我等应在律法的准则上考虑人命优先。”

叶明指着自己的嘴唇,冲着魏云笑了一笑。

魏云用手抹了一下嘴,手上多了几粒米饭,“呵呵”一声,直接把米饭抹进嘴里。

王夫人“噗嗤”一笑,手抿着嘴侧过脸去。

魏云笑道:“失礼失礼,让二位见笑了。”

“无妨,故友相聚,不用讲究那些礼节。”叶明摆手道。

随后叶明给魏云夹菜,说:“礼制是律法的基础。当律法与礼制相冲突时,应当遵守礼制,尤其是三纲五常,这是约定成俗、天下必须遵守的规则。”

“诚如文介兄所言,只是如果能补充条例,完善律法,岂不是更好。”

叶明笑道:“如果律法能解决天下所有的问题,那要大理寺和审刑院做什么呢?”

魏云默然无语。

宴席结束,叶明送魏云离去后,内心一片波澜,拿着银簪陷入沉思。夫人哭道:“老爷,难道我姐姐还在世?你一定要找到那个卖簪子给小贩的人。”

第二日,叶明手里拿着银簪,再次经过市场,询问那位小贩,有没有见过那个廋个子中年男子。

突然,叶明发现一个少年紧紧地盯着他看。随从拦住少年,不让他近前。叶明仔细端详了一下少年,不像是宋人,年龄约莫十七八岁,背着一个包袱。少年大声嚷嚷着,非常激动,推开随从,扑过来打了叶明一拳。两个随从冲上去把少年按跪在地上。

随从喝道:“你是何人?你可知袭击朝廷命官是死罪?”

“我是西夏国的人,”少年挣扎着喊道,“你们这群恶人!为何要偷我的东西?”

西夏国人!叶明心中的怒火腾地一下就起来了,又听他说自己偷了他的东西,“啪”的一声给了他一个巴掌。叶明吩咐道:“把他押往衙门,听候审判!”

叶明来到审刑院,怒气消停后,看着发簪,自言自语道:“刚才那少年是什么意思,莫非这个银簪是他的?”

叶明坐立不安。临近晌午时分,叶明前往衙门。县尉给了他一些东西,说是从他身上搜出来的:一封信,还有一个红漆黄皮的拨浪鼓,上面各有一个字,分别写着“谢”和“庭”。叶明大惊,拆开信封,是写给一个叫小宝的人,信还未写完......。

一连几天汴京都在下雨。魏云独自站在廊檐️下,望着天空轻声说:“蔡州连日干旱,不知那里有否下雨,希望百姓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我在这里已经耽误了很多天,也不知阿萍的命运将会如何?”

两天后,雨终于停了,乌云也已散去。魏云照例早早起床,用完餐后,正准备看书,差使来报,今日上朝,皇上要把阿萍杀夫案判定下来。

魏云急忙骑马赶往文德殿。大殿外,叶明低着头,上身前倾,双手背在后面在原地转圈,就像一头正在拉磨的驴。

叶明看见了魏云,走过来,轻声问:“阿萍一案,判她死罪,是不是太严了?”

魏云惊讶道:“那要问你啊!”

叶明两眼布满血丝,面容憔悴,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是我错了?不判死刑,又是什么理由?”

魏云心想,这家伙怎么了?难道他知道自己错判了阿萍,看来这次自己胜券在握了。这时,宦官在殿前高声喊道:“请各位大臣进殿议事。”

群臣依然是争执不休。叶明却一直保持沉默,双眼微闭。

皇上一脸不耐烦,问魏云:“阿萍为何要谋杀丈夫?”

“据阿萍招供,她不想嫁人。崔大多次想强行与阿萍同房,遭到阿萍反抗,所以阿萍产生了想杀死崔大的念头。”

“阿萍为何不想嫁人?”

“据她叔叔说,阿萍有一个哥哥,她一直想和哥哥在一起。不知是真是假。”

“她哥哥在何处?”皇上继续问魏云。

“微臣不知。”

皇上没有再说话。魏云清了一下嗓子,走上前说:“陛下,崔大有过在先,婚姻无效。何况阿萍有自首情节,罪不至死。请皇上赦免阿萍死罪。”

皇上微微点头,说:“朕以为魏爱卿言之有理。”

“陛下,”叶明好像醒悟过来,突然开口,声音好似从地缝里钻出来,“陛下万万不可。”

“你明知死刑对阿萍不公,为何却坚持不改。赦免有何不可?”魏云大声道,口水喷到叶明脸上。

叶明用手抹了一下脸,喘了一口气,躬身拱手对着皇上说:“陛下多次动用皇权干预律法,长此以往,不仅大宋律法失去威严,世代相传的礼法也将会被践踏。”

大家齐刷刷地看着叶明。

“叶知事为何如此固执。阿萍的命不是命么!如果阿萍是你的亲生女儿呢,你难道不会心痛?”魏云怒目圆睁。

叶明呆住了,手指颤抖,指着魏云,结结巴巴地说道:“你......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

“圣人云,君子爱成人之美,小人反是。”魏云“哼”了一声,不屑一顾地看着叶明。

“魏知州,你这话是何意?!”叶明脸涨得通红,青筋暴露。

旁边有人劝道:“二位息怒,大家都是为国为民,对事不对人。”

皇上说:“叶爱卿乃一代大儒,魏爱卿不可这般说话。”

“岂有此理!”叶明把袖子一甩,冷冷地说,“照魏知州这样说,那崔大就白白被她砍了么,这律法要它何用?”

“怎么叫白砍了呢?就算免了阿萍死罪,她仍要受活罪惩罚。”魏云仰头叹了口气,感到很无奈。

叶明低下头没有吭声。大臣都站立不动,殿堂里一片寂静。魏云觉得闷热,摸了一下脑门,已经开始在出汗了。

突然从殿外飞进一只喜鹊,宫女和太监忙上前驱赶喜鹊。喜鹊在大殿上空飞来飞去,不断发出“喳——”的声音。

喜鹊飞过,一坨白色粪便落在叶明帽子上,大家低头笑而不语。一个小太监拿来一块布,帮叶明抹去帽子上的粪便。

魏云喃喃道:“怎么有喜鹊飞进来?发出的声音为何如此凄厉,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喜鹊终于被赶出去了。安静下来后,皇上扫视了下面一遍,问宰执庞籍:“此案与以往不同。从国家社稷来看,朕知叶爱卿是对的,但是判决对民女阿萍实有不公,朕于心不忍。庞爱卿是朝廷重臣,位居首相,你对此案有何意见?”

庞籍擦了擦眼睛,缓步走出来说道:“陛下以仁义治国,天下称颂。崔大违规娶亲,有错在先。陛下赦免阿萍死罪也不算太过分。”

魏云想,也不算太过分是什么意思?皇上应该赦免还是不该赦免阿萍呢?这庞老相公前两次都没有表态,这次说了又跟没说一样。

皇上把目光移到别处,默然不语。全场鸦雀无声。突然,魏云身后不知是谁冒出了一记悠长的响屁,“噗——噗——”声音抑扬顿挫。有人发出轻微“嘻嘻”的笑声。

魏云身体无法控制,像筛糠一样,喉咙里发出“呃呃”的声音,感觉自己快要笑出声来。魏云鼓着腮帮子,努力克制住,再看叶明,却是一脸茫然、失魂落魄的样子。

魏云立马恢复了正常。皇上一脸严肃看着下面的大臣们。庞籍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干咳了一声,退回了本列。

大家又开始七嘴八舌地争论,反对赦免阿萍的人占了大多数。皇上依旧不语,叶明脸上汗珠直冒。

约莫一炷香工夫,声音渐渐平息下来。袁通走出来上前道:“陛下,判决民女阿萍死罪,虽不合情理但是合乎世俗礼制,如为她赦免,日后恐遭天下人议论。此前,因赦免一民妇,大臣已有异议。陛下当以江山社稷为重,莫要再犹疑。”

魏云转头看着袁通,那个熟悉的家伙又回来了。叶明身体似乎在抖动,好像快要站立不住。其他大臣都在窃窃私语,点头称是。

皇上叹了一口气,说:“阿萍虽是民女,也是我大宋的子民。若有亲属,对他们抚恤安慰。望众爱卿也能体恤百姓,善待他们,为他们多做实事。律法不可忘,怜悯之心也不可无。”

叶明停止抖动,耷拉着脑袋站在魏云一旁。魏云看了他一眼,悠悠地说道:“叶兄,你已经赢了,怎么还不开心?”

这时御林军进殿来报,有一个叫刘俊的西夏人在宫殿门外闹事,说有实情要见皇上。

庞籍高声道:“大胆西夏刁民,还不赶紧拿下!大宋天子,岂是他所能见的?”

皇上和颜悦色地说道:“西夏与我大宋已经议和,不再是敌人。他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诉讼,必有原委。让他进殿来。”

御林军带着刘俊进来。刘俊走到大殿前,双膝跪在地上,说道:“西夏草民刘俊叩见大宋皇帝陛下,请陛下饶恕草民妹妹阿萍的死罪。”

皇上惊异道:“你是阿萍的哥哥?难道阿萍是西夏人?”

魏云很惊讶,这个叫刘俊的西夏人,就是几天前在驿馆门前卖羊皮的少年。

刘俊抬起头,含泪道:“阿萍是宋人,比我小三岁。我与她虽非亲兄妹,但是情同骨肉。我是西夏国夏州人,从小和父亲在宋夏边界处放羊。一日,我们正在放羊,一个年轻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走来,女孩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拨浪鼓。那女人很快体力不支倒在地上,我和父亲把女人救起。女人挺着肚子,身上到处是血,已经快不行了。临终前,她拔下头上的发簪,从怀里掏出一封信交给我父亲。我们听不懂她说什么,只听到女孩不停地喊‘婶婶’,女人不停地说‘小宝’。

“父亲知道她们是宋人,按照宋国的风俗,安葬了那个女人,把女孩留在家里。女孩比我矮一个头,我们便以兄妹相称。我和父亲带着女孩一起放羊。由于两人语言不通,我和女孩互相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语言,才知道女孩叫阿萍。

“阿萍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她告诉我们,她们家乡来了敌人,家和村子都被他们放火烧了,父母和爷爷奶奶都被烧死了,只有婶婶带着她逃了出来。她们也不知走了多少天,才走到这里。阿萍脸上有一块很长很大的伤疤,是被火烧伤的。我问‘小宝’是什么,阿萍说是她叔叔。我问小宝在哪里,阿萍说婶婶告诉她在京城。

“我和阿萍经常跟着父亲在山地上放羊,阿萍摇着拨浪鼓,我则吹着牧笛。阿萍教我唱歌谣,说是他叔叔小宝教的。我教会她吹牧笛。两年后的一天,我们又出去放羊。我为了逗阿萍开心,把牧笛给到她,摇着她的拨浪鼓爬到山岭上。我正想喊阿萍上来,却远远看见一队官兵往我们这边走来。

“走近前,才发现是宋兵。我大声呼喊,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宋兵可能发现阿萍是宋人,要带她走。父亲与他们发生争执,被他们砍倒在地上。阿萍不停地挣扎大哭,朝着我这个方向喊‘哥哥救我!’。

“宋兵发现了我,两个士兵提着刀朝我这边爬过来。我急忙躲进树林,两个士兵分头搜寻我。很快,我就被一个士兵发现了。他举起刀想杀死我,突然又停住了,看着我,嘴里不知道说些什么,然后就走了。他吹了一下口哨,和另外一个士兵离去了。

"我看着他们带着我们的羊走远了,才从山岭上爬下来。日落时,几个叔叔找了过来,把父亲的尸体背回家。我才知道家族的营地被宋军袭击了,死了很多人。父亲死了,我只好跟着叔叔生活。后来,宋夏不再打仗,我们开始和宋国人做生意。我学会了一些宋国的语言,给自己取了一个宋人的名字叫‘刘俊’,但是文字认不得。我无时无刻不想念妹妹,今年初,我决定来宋国寻找她。

“在凤翔,我遇到当年放过我的士兵,他正在城门口检查。他告诉我,阿萍被一个叫郑青的伤残老兵认作女儿,带回蔡州老家。我便赶往蔡州,途径汴京时,发现银簪被人偷走了。我非常着急,四处寻找,正好碰上了叶官人。”

众人不断发出叹息声。魏云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事情。叶明满头汗水,缩着脑袋望着前方,好像是站在雨中一动不动的鸭子。皇上问:“后来如何?”

刘俊说:“我把刚才说的告诉了他。叶官人了解我的情况后,让随从和我一起快马加鞭赶往蔡州。在蔡州的牢房里,我见到了阿萍,一眼就认出她来。阿萍还不相信。

“我提到往事,拿出拨浪鼓,并唱起了歌谣,然后吹起了牧笛。兄妹这才相认,抱在一起痛哭。阿萍说她一直想去找我,养父不同意,说我已经死了。阿萍不相信,认为我还活着,想我的时候,她就坐在门槛上吹牧笛。

“妹妹可怜,身上和手臂上有多处伤痕,据说都是养父喝醉酒时打的。她求我救她出去。我安慰好阿萍,便和叶官人的随从连夜赶回汴京。听说今天上朝,便来到宫门外等候。因久久不见消息,心中焦急,冒犯了天子,请陛下恕罪。”

刘俊说完,再次磕头,请求皇上开恩,饶阿萍一死。大家窃窃私语,都在称赞刘俊,而叶明依旧傻傻地看着前方。

皇上道:“宋夏交战,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朕深感痛惜。西夏国人刘俊有情有义,朕深受感动。传朕旨意,免阿萍死罪,减为二等流刑。崔大虽有过,但也是受害者,另由朝廷安排补偿。阿萍养叔,是戍边将士的家属,家境贫寒,也安排抚恤。”

群臣齐声称皇上仁厚英明。刘俊叩头谢恩,脑袋撞在地上“咚咚”响,随后起身离开大殿。

皇上说:“众爱卿,阿萍身世可怜,朕甚为同情,务必找到她的亲叔叔小宝,让他们团圆。”

“陛下,微臣就是阿萍的亲叔叔小宝,阿萍的婶婶就是我的发妻。”叶明颤抖着走上前,悲戚戚地说道。

魏云虽然已经猜到叶明就是阿萍的亲叔叔,但是还是感到很惊讶。大家都看向叶明,皇上脸色凝重,问:“这是怎么回事?当年发生了什么事?刘俊知道你是小宝么?”

“刘俊不知道,我们没有告诉他。”接着叶明把自己的往事说了出来了,大家这才知道:

叶明的小名叫“小宝”,父亲和哥哥都是秀才,家在延州,离西夏只有二十几里。九年前,叶明告别新婚妻子,离开家乡进京赶考。那年宋夏发生战争,很快,战火烧到了他们家乡。西夏军队大肆屠杀村民,叶明全家遭遇厄难。西夏人退出后,叶明的岳父去寻找他的家属,发现房屋已全被烧毁,以为叶明六位亲人都死了。

岳父从瓦砾堆里找出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残骨,收集起来安葬在村外的山头上。叶明回家守孝三年,岳父见叶明过于思念亡妻,便把小女儿许配给了他。两人之间虽然没有小孩,但是叶明因为亡妻的原因,没有纳妾。叶明把拨浪鼓放在案桌上,以寄托对亡妻和家人的思念。

皇上叹息道:“后来怎样?你又是何时知道阿萍是你侄女?”

叶明说:“几日前,我在街市上偶然看到发妻的银簪,非常震惊,买下了这个发簪。第二日,又去那里打听发簪的来历,却遇到了刘俊,才得知当年发生的一些事情。知道了阿萍就是我侄女。

“我回到家,告诉夫人,蔡州阿萍就是我的侄女叶秋萍,她的左眉间有一个黑痣。夫人很惊讶,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把遇到刘俊的事情告诉了她。

“夫人哭着说,既然如此,你为何不网开一面?饶了阿萍死罪。我说我有做人做事的原则。夫人说,你就不能改变一下?阿萍可是叶家现在唯一的血脉了。随后,夫人安排随从带着我的口信去找刘俊,让随从与刘俊一起去蔡州见阿萍。”

说到这里,叶明已经泣不成声,不断用衣袍擦拭眼泪,众人无不动容。魏云侧头对着叶明轻叹道:“何不早说啊!”但是转念一想,依照叶明的性格,是不可能主动把阿萍的身份说出来的。

皇上看着叶明良久,感叹道:“众位爱卿爱国忧民,坚持原则,不为私情所动,朕实在感到欣慰。”

接下来,皇上又说:“祖宗之法,历经百年,说明并无大碍。而阿萍一案,朕也深知律法仍存有不足,今后应适当增补条例,以示律法更加详细、合理。”

群臣谢恩告退。

袁通恭喜叶明,魏云笑道:“袁主事博学多才,考虑得很全面。”

袁通面露无奈之色,说:“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大宋的立国之本。如果继续与士大夫为难,唯恐影响朝廷的安定。官家最近为后宫和太子之事烦忧,加上庆历新政、整顿吏治失败的教训,对于赦免阿萍之事,官家心有犹豫,所以我站出来帮官家说话。我年龄大了,只希望朝廷相安无事。”

魏云回到蔡州,按照皇上的赦免:免阿萍死罪,改判为流刑,迁移至三千里外的州郡。又根据大宋的仗折法,改判为脊仗二十,在蔡州牢房服刑一年,刑满后释放。

一年后,时值端午佳节,叶府上上下下一片忙碌。家仆来报“小姐和刘公子到了!”正在屋里转来转去的叶明急忙拉着王夫人走出堂屋。

阿萍竟然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叶明,扑上前,喊道:“小宝叔叔!”

叶明伸开双臂,紧紧地抱着阿萍。叶明抚摸着阿萍的脸,眼睛里渐渐有了泪水,深情地说:“虽然分别整整十年,却还能看出你小时的模样,越看越像你母亲。你本名叫叶秋萍,是我们叶家唯一的孩子。这些年让你受苦了。你本来很美,这道伤疤......”

叶明声音哽咽,说不出话来了。王夫人走了过来,含泪道:“果然还是小时候的模样,还是这双大眼睛。我是你二婶,是你婶婶的亲妹妹。你小的时候,你婶婶就经常带着你来我家做客,那时候,我常逗你玩,带着你唱歌跳舞。”

叶明看见阿萍手背上有很多伤疤,拉起她的手,说:“这些都是你养父打的?他怎么这么狠心!”

“我养父只是在喝醉酒的时候才打我。”阿萍微笑道,“或许因为这样,我不怕挨打,挺过了官府的二十下脊仗。他断了一只手,找不到老婆,生活很难,所以经常喝酒,但是他舍得给我买东西,也希望我能找到一个好人家。养父也曾经托人去京城找小宝叔叔,却没有打听到。”

“除了家人,外人都不知道我叫小宝。”叶明微笑道,“阿萍,你还记得我教你的歌谣么?”

阿萍点头“嗯”了一声。

叶明伸出双手,与阿萍相牵,两人面对面,一边摇摆着身体一边轻唱:“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刘俊也在旁边轻声唱道。叶明好像看见自己当年牵着小阿萍的样子,在院子里转圈圈,边跳边唱这首歌谣。叶明动容地说:“阿萍,你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我包的粽子,这次,我包了一大锅。”

“多谢叔叔!”阿萍再次抱着叶明。

四周断断续续响起了鞭炮声。阿萍、刘俊与叶明夫妻一起在门前挂艾叶和桃枝,焚香祭祀先祖。王夫人端出热腾腾的粽子,阿萍剥开粽叶就往嘴里塞,叶明用手点着她的脑袋,说:“慢点吃,别咽着,粽子多着呢!”

在酒席上,叶明夫妻和刘俊不停地帮阿萍夹菜,阿萍感动得眼泪直流。

接下来的半个月,王夫人一直在为阿萍准备婚礼之事。在叶明的主持下,阿萍与刘俊在叶府低调完婚。几天后,刘俊要带阿萍回夏州。在相送的路上,叶明步履蹒跚,悲切地对阿萍说道:“孩子,此次一别,不知何年才能再见到你。”

阿萍也含泪道:“如果叔叔和二婶回到延州,孩儿一定会来看望二老。”

叶明拿出拨浪鼓,说:“十年前,当时你只有六岁,我在离开家乡来汴京之前,买了两个相同的拨浪鼓,我亲手在上面写了‘谢庭兰玉’四个字。一个拨浪鼓送给了你,另外一个我一直带在身边。如今,我把它也送给你。”

阿萍接过拨浪鼓,说:“果然和我的一模一样。”

“阿萍,回到夏州,记得每年清明节给你婶婶上坟。”王夫人拉着阿萍的手,眼里闪烁着泪花。

阿萍点头,双手抱着王夫人轻声哭泣。

叶明对刘俊说:“我把阿萍托付给你,你一定要对她好。我对不住阿萍,我......”

“哎呀,老爷不要再说丧气的话,能够重逢就是祥运。应该高兴才对。”王夫人急忙说。

刘俊说:“叔叔婶婶放心。路途遥远,请二老回去吧。”

刘俊驾着马车,带着阿萍,还有叶明送给他们的礼物走了。叶明夫妇站在城门外,久久不愿离去。

四年后,嘉佑元年,袁通告老返乡,魏云回京接替了他的职位。半个月后,魏云去审刑院拜访叶明。叶明桌案后的画已经不在,桌上的拨浪鼓也不见了。

叶明拿出原配王氏写给他的信,一封没有写完的信,说:“我与亡妻青梅竹马,相识相爱。我离开家乡四个月后,亡妻写信给我,告诉我已经有身孕,期待与我在汴京重逢。没想到信还未写完,叛羌就杀了过来。九年后,我才收到她写给我的信。我也写了一封信,让阿萍带去了夏州,在她坟前焚烧,以告慰她。愿宋夏两国永远和平,不再有战争。”

魏云不禁感慨万分。

叶明露出感激之情,说:“阿萍已经生了两个小孩,一男一女,他们现在很幸福。阿萍一案,多亏少阳兄的坚持,不然我要抱憾终生了。”

“我不知道阿萍的身世。只是看到律法的漏洞与不公,我希望能最终免了阿萍死罪,并借此案,向皇上建议修补律法,比如增加伤人的轻重等级说明,使判罚趋于合理。经过这几年在地方为官的经验来看,我的想法太过理想,很难实现。”

“这就是大理寺和审刑院存在的必要。太平时代,百姓盼望的是仁君,而不是雄主。没有当今皇上的仁慈,阿萍难逃一死。”

“当然还有重情重义的刘俊。这是阿萍不幸中的万幸。”魏云叹道。

“我也感谢阿萍的养父,还有我的发妻,不然阿萍活不到现在。我曾经非常痛恨西夏人,现在明白,造成苦难的人不是他们,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受害者。”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原则,以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魏云笑道。

叶明点了点头,说:“前些日子,你提出的疑案经大理寺和审刑院审核后,可由皇上裁定是合情合理的。这样,就不需要皇上再动用赦免条款了。”

半年后,宋仁宗根据实情,以慎用死刑为原则,制定了《嘉祐编敕》。“编敕”补充规定:谋杀人伤与不伤,罪不至死者,并奏取敕裁。


说明:本文是根据发生在北宋神宗年间“登州阿云杀夫案”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