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简单爱】止儿文学

重读《项脊轩志》

2020-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图南冥

        偶然翻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得第一次看,记住了大母的那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现在重读全文,却多了几份感触。

        这篇文从作者重修一间破小屋“项脊轩”讲起。修前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过午已昏,不能得日;修后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影移动,珊珊可爱。似乎古时的文人都喜欢这种幽雅的破屋陋室,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陶渊明的泥屋、杜甫的草堂……但仔细想想,这几位似乎都是郁郁不得志,而归有光也才六十岁始成进士——说到底,住这样的地方是因为穷啊!入仕能享受荣华富贵,出仕能接受陋室敝衣;得志露得出“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放,不得志耐得住“苔痕上阶绿”的清苦。古代文人的这点傲气与浪漫着实令人羡慕。

        《项脊轩志》中比较欢快的描写并不多。随着“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笔锋一转,作者的悲便随回忆的一件件小事铺展开来:长辈分家、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温柔问候以及大母对作者说的那句玩笑话……如今读来,意外地使人揪心。归有光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其散文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严肃的“载道”之古文,给人以清新感。而这篇《项脊轩志》可以说是他的文学思想最生动的体现。一篇文章想打动人,往往是因为它记叙小事件和具有典型性。即所谓小事件的典型性,典型性的小事件。比如同样是哭泣,突然回忆式的哭泣和睹物思人式的哭泣相比,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具小事件的典型性,更容易打动读者。

        文章最后补记了一段作者对妻子的回忆。而他所有的悲伤愁苦在文章的最后如平缓却苦涩的流水,寄托进那棵亡妻死之年手植的“今己亭亭如盖矣”的枇杷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