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011:诚于中,行于外,要修一个慎独

2022-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八宝先生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闲居,是一个人独处,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厌然,是消沮闭藏的模样,掩盖自己。小人一个人独居的时候,因为没人看见,就把各种不好的事,一件件都做出来,没他干不出来的。等到见了君子,却也知道惶恐,把自己不善的地方掩盖起来,假装出一副善的模样。这就是说,他并非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非不知道应该为善去恶,只是做不到而已。但是,他在君子面前装出一副善的模样,难道骗得过人吗?自己再怎么掩饰,别人看你也是一目了然,就像把那肚子里的肺肝都看透了。恶是掩盖不了的,善是装不出来的,掩恶诈善是做不到的,因为你有一颗不好的心在里面,就自然会有不好的行迹露在外面。反过来,你有一颗诚意善良的心在腔子里面,就自然会有善良亲和的气质在外面。这心在什么时候修呢?就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修。所以君子一定要慎独。

这个地方要仔细体会,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琢磨。就去体会这个“慎其独→诚于中→形于外”的逻辑和修身心法。

先讲诚于中而形于外,我就以孝敬父母为例。

王阳明问弟子们:“孝敬父母知道吗?”弟子都说知道。王阳明说:“不,你不知道,你只是知道有孝这个说法,并不是真知道什么是孝。你只有去孝了,你才知道,你在孝敬父母上做到多少,你就知道多少。没做到的,你还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孝敬父母的最低标准是什么呢?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说,就是让父母只需要为你生病操心。意思是说,你先别问自己能为父母做什么,首先能做到自己不要让父母为你操心,就是孝了。只有这个生病,偶尔是免不了的。你生病的时候,父母可以为你忧心,而其他时候都不需要。从今天来说,你工作也不用父母操心,找对象也不用父母操心,买房子也不用父母操心,不用父母为你拼爹,更不用担心你学坏,对你的任何事情都放心,最多就你生病的时候忧心一下,毕竟你是人不是神,生病是躲不掉的。那么,恭喜你!你不用为父母做什么,就已经很孝啦!

所以在外面一定要报喜不报忧,这也是远游之后,一定要做的事,讲一些工作轻松的事,和领导的相处,比如我在华与华工作的时候,年会的时候,我和我妈视频,给她讲我们开年会都在五星级宾馆开的,给她看看五星级宾馆长什么样子,这个时候,华杉先生路过,我直接追上上去,”华板,我在和我爸妈视频,能麻烦您给我父母唠两句么?”,华杉先生“哥哥嫂嫂,你们好,我是亚辉的老板,我叫华杉。。。亚辉,是个很努力的小伙子,精气神十足,看到他总觉得憋足了劲。。”这个动作,我没有思考就做,条件反射,事后我觉得一是我想让父母看到我和老板处的挺融洽的,也知道华杉先生一定会很和善的与我们父母交流。这是孝的肌肉记忆,但是当妻子怀孕,母亲来上海照顾她时,一切的平衡就打破了,母亲看到我每天忙到2点、3点、4点、5点,第二天还是6点起床,匆匆忙忙去上班,很忧心,但是也不多说,就是你没睡的时候,一会过来给你送杯水。这也是我必须离开华与华的原因。

可能我们会觉得,我都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的忧心,但直到我有了孩子,我才知道,孩子在长大,我也在变老,我们之间永远不可跨域的就是年龄差,这几十年的差距,意味着父母比我们早来到这个世上二三十年,又比我们早二三十年懂得人情世故、人间百态。哪里有坑,哪里有坎,没有那个父母会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孩子,站在坑边,不动心的。所以我们内心孝顺父母,就会和父母忧心我们一样,时时刻刻为父母尽孝,举手投足之间就会显露出你的孝,更不会在人前人后有所区别。

孝这个事,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便是我们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修,有没有做到不让父母忧心自己。

慎独在古代有两个位人做的很是到位,那便是历史上,唯一两位功高盖主,主不疑。一位是郭子仪,一位是曾国藩,郭子仪,自己府邸大门敞开,任人随意进入,便没有独处的地方,自然主不疑。曾国藩在自己日课十二条中,其中一条养气:气藏丹田。养吾浩然之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所以在他灭掉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出版《曾国藩家书》将自己与家人的通信,公之于众。这便是他“无不可对人言之事”的慎独的修炼,曾国藩是十分坦诚的,不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就是自己在酒席上多看几眼美女都要在日记里反思痛骂自己不是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