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纪念的周末
连着下了两天的雨,氤氲着的湿气不单单让人顿生寒意,一定程度的,还助长了相思,所谓“巴山夜雨涨秋池”不就是雨下下来的惆怅么。
“走,上西安看丫头去!”都是雨天惹的祸,大张强迫着我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见到我们的小张,口里说着“你们来影响到我的安排了”,行为举止却似回到十几年前刚从幼儿园接岀来的样子,掩饰着兴奋又带着点小小的委屈,非要走在中间,拉着我俩的手叽叽喳喳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而后停在某一地界,毫不客气的让买吃食……吃完了便是找个地方走走。
去哪呢?租住西安的六年,城里城外,常规的小众的,只要有名号有点来头的,都被我们“骚扰”遍了,去哪还真是个问题,再说时间也不宽裕啊!
“就顺城墙走走吧,我们买了四点半的车票。”我的提议一直是经济实惠的,好在这次没有反对意见。
岀和平门,过下马陵,便来到了西安的文脉所在:这里有西安碑林博物馆、于右任故居、唐代宝庆寺华塔、明清关中书院等重量级文物景点,还有一条以出售文房四宝、字画礼品等深藏不露的商品为主的书院门。我是极爱逛这些店铺的,不是为买假字画装点门面,而是这里做生意的大多数是江西人,找个由来随便走进某一家,都能用久违了的乡音聊上好半天。
书院门正在修路,两边被围栏挡着不方便闲逛,于是转去了享誉盛名的回民街。这里的美食是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对我的吸引力不大,但行走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种踏实安稳的欢喜,加上各种养眼的网红造型,更是赋予了这平凡的日子一种别样的温馨。
小张驻足于北院门144号高家大院的石碑前,说想看看这座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的清代榜眼府——也曾数十度穿街而过,但就是没有停下来认认真真地逛它一回,说来也是惭愧。
简介买了门票+博物馆的套票(门票之外,可自由组合博物馆、秦腔、皮影戏,收费不一样),进去就是照壁墙,右侧则是门房,倘时光回流到同治年间,没有这间房里的门人引荐我们是不可能见到高大人的,而今,我们不但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还要对这里的砖雕、屋檐、老井、古树、青竹、白鹅一一加以指点议论,真是大不敬了。
高家大院的门票高家大院没有山西王家大院的恢弘,没有江南周庄的细腻逼真,但“”迎紫”、“静远”、“凝瑞”、“在中堂”等匾额,以及每间屋子门口的对联(会客厅的对联:山荣膝石点头,留半亩作邵园陶径;书汗牛史充栋,虚四壁挂曾瑟颜瓢,这逼数不是一般人能装岀来的),却在无声地透露主人“学霸气质”。另有二处细节是我第一次知道的,特补记于此①“静远”、“凝瑞”、“分别是男女主人见外客的地方,除了大小不一样外,里面的立柱对应着“天圆地方”的说法,男人是天,居乾位,女人为地,为坤当方。②少爷和小姐的卧室相对而立,夹着一个天井,但少爷的屋檐却要高岀15公分……
get到两个知识点南院房是商用的,被查验过服饰博物馆的票后,我们被领着穿过戏台,放进了一处房间并落了锁,百年前的衣服挂在晦暗的展住上,紧闭的屋子里只有我们三个,这种参观体验实在像在探险,我很为我花的几十元门票钱不值。说实话,除了感觉到这座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挺阔气的外,我竟然没理清这座府邸的第一任主人是谁?
据里面的文字介绍,从明崇祯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是西安历史上有名的七世官宅。高岳崧祖籍江苏镇江,清同治十年参加科举考试,被皇帝钦点榜眼,得御赐“榜眼及第”牌匾。依这两段文字,我总觉得这座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府邸的风光不能只属于高岳崧,始作俑者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有怎样的财力方可建成这方院落?又是有怎样的治家方略才能七代为官,培养岀学霸?从明崇祯到清同治这二百多年的激荡起伏中,高家人演绎了怎样的故事,让这座汉族庭院在回民街区屹立不倒?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留白吧。随意行走间,有这样一个有历史故事值得探究的东西存在,除了西安,还有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