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雄心过重”?

2020-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赵小动

今天早上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个孩子小时候开口说话晚,妈妈从小就给她各种补脑子;上学之后反应慢,妈妈就找课外辅导;一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孩子都被妈妈安排着推动着;大学毕业上班后,难堪重负,从高处一跃而下。妈妈悔不当初,却也换不回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这件事情之所以被报道的这么详细,也是妈妈撕开了伤口,为了警醒更多的父母。

及至读到《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关于“雄心过重”这部分的阐述,就想起来这个故事。书中描述的是孩子雄心过重的各种影响或可能的不利。

不过我觉得对于大多数“雄心过重”的孩子不该是天生的。记得《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那对母女,那个最后变成蓝莓的孩子,算是雄心过重的孩子的代表。但通过她的妈妈就可以想见,这并不是天生的。

父母的影响太大了。有些孩子可能是受“雄心勃勃”的父母日常为人处世的影响,自然习得;有些孩子却可能是被父母主导或者强制推动着,被动成为了“雄心过重”的孩子。

就像昨天说的“当我们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加到了孩子身上”,其结果可能会如同今天那个故事,让人无法承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