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谈情说爱

许广平:爱到最后,我成了你的影子

2018-10-23  本文已影响59人  临溪为砚
许广平

文/临溪为砚

1.

《窗外》剧照

琼瑶的处女作《窗外》讲述的是一个女高中生江雁容爱上了自己国文老师康南的故事。

多愁善感的江雁容,在家中排行老二,人家说爷爷奶奶疼老大,爸爸妈妈疼老幺,一个家里最不受人重视的往往就是不尴不尬的老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再加上转学后与新的环境格格不入,使得原本就敏感的江雁容更加落落寡欢。

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望着窗外遐想。

这天放学后,她在窗子边,她遇到了新来的国文老师康南,她早就注意到了这个老师。因为她所有功课里只有国文最好。也只有国文老师会不吝笔墨的夸她,失意生活中少有得意自然印象深刻。

那天,老师对她说:“你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孩子,为自己编织了许多的梦,然后又在现实中渴求幻想里的东西,于是你的痛苦就多于你本来就有的那份烦恼。”

她很诧异,自己明明对心事三缄其口,何以在他面前自己成了本摊开的书,毫无秘密可言。

有一个人,能看穿你的心思,一开始你会感到害怕,后来你会莫名欣喜,最终欣喜是会战胜的害怕的。

像江雁容这样的女孩,终其一生想找的就是一个“我不说,你也能懂,我说了,你会心疼的人”康南成熟稳重,文学造诣也很高,再加上他比江雁容年长十几岁,对她的呵护也能极大的弥补家庭温暖的缺失。爱上他,基本上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相爱原本是两个人的私事,可如果一个是年少无知的女高中生,一个是人至中年的男老师,那这段恋情一旦曝光,就会马上被舆论定性为“不伦之恋”。

舆论才不管是你真情还是假意,凡是不符合社会常态——都是错误的。

而错误需要道德卫士们来强行纠正。

做父母对这种事情,尤其不能容忍,很快江雁容的母亲跑到学校大闹了一场,康南因此丢了工作,江雁容被迫嫁给了别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就败在了各方势力之下。

一个女孩就不能爱上自己的老师吗?

人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身边的男孩儿都是毛躁的愣头青,她遇上一个成熟稳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他手里终结的男人。

心动,不是人之常情吗?为什么要受到各方讨伐,为什么要葬送到手的幸福?

“姐弟恋,老少恋,师生恋”这三种年龄不对等的恋情中。

最受世人诟病的就是——师生恋。

因为在普通人的道德观念里,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不是“引诱学生早恋”,一旦学生和老师的恋情被揭露,必定群愤怒难平。

老师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老师难道没有七情六欲吗?师生恋难道就是写进宪法里的十恶不赦之罪吗?都没有吧!恋爱自由的,老师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同样具备选择的权利,只要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任何一种恋情都是应该被祝福的。

江雁容后来与丈夫过得同床异梦,两人没有感情,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不容易喜欢别人的人,喜欢了就不容易改变。”从始至终她爱的都是康南,父母和社会强行把她拉回所谓的正轨,就真的不是在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活生生的害了她一辈子吗?

好在,不是所有的“师生恋”都不得善终,民国时期最有名的师生恋——鲁迅与许广平的恋情就是一个例外。

人与人之间是可以通过恋爱来实现角色互换的:“从前我是你的学生,后来我是你的情人,再后来我是你的妻子,也是孩子的母亲,最后我是你的遗孀!”

2.

少女时期的许广平

1898年,许广平生于广东番禺。许家在当地可谓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她的祖父曾经做过“浙江巡抚”,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她的母亲也出生于商贾之家,能吟诗作对。

许广平,从小就表现出了特地独行的性格,她虽是女儿身,可她不吃封建礼教的那一套。那时候讲究女人以“三寸金莲”为美,可许广平抵死不缠足。

后来,她要以强硬的态度拒绝了父亲给她定的娃娃亲,哪怕对方要和她打官司,她也毫不示弱,最终她退掉了土豪劣绅的亲事。

在那样一个封建礼教还在垂死挣扎的年代,一个女孩儿能不顾一切地反抗旧制,并且每一次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的,不多。许广平过人的胆识和心气让她不致沦为礼教的牺牲品。她从来不信天,她信人定胜天。

1917年,她独自前往天津就读女子第一师范学院。

许广平整个人生轨迹的扭转,就是从她这一次北上开始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普通人争取“自由、平等、人权”的呼声空前高涨。她是第一个投身革命的新时代青年。她还担任了学生会总干事,成为了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她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战斗,并写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的檄文。

身为女子,她大可以躲在男人身后看他们披荆斩棘开创未来,可她不愿意。她知道只有人人都奋不顾身,最美好的那一天才能最快的到来。社会改革人人有责,如果每一个人都坐享其成,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会在沉默中灭亡了。

用现代的话来说,许广平是一个“愤青”,她痛恨一切封建腐败的东西,她不是闺阁中只会穿针引线的大小姐。她是摧毁旧制度的一支笔,一杆枪,她是激进的也无畏的。

有时候,我很羡慕那个时代青年,他们生在最动乱的年代,国仇家恨激发了人所有的斗志。年轻人的梦想不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大义当前个人的荣辱哀愁会被无限缩小,人的梦想会变得无上光荣。

3.

学生时期的许广平

你现在去看许广平年轻时候的照片,从她的眼神里你很难看到,柔弱,娇媚,害羞,胆怯,这一列属于小女人的名词。她整个瞳孔里释放出来的,只有两个字——信仰。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自断七情六欲的女孩儿,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却爱上了自己的老师。

第一次见面的情形,许广平一直都不曾忘记:“上课铃刚响,教室里进来一个黑影,个子不高,头大却有两寸长,根根硬挺好似怒发冲冠。衣服裤子上到处都是补丁,就连皮鞋上也有。”

这样出场,倒有几分文人豪放不羁的意味,女学生们一个一个在底下哄堂大笑。

这位老师,不修边幅,上课时也跳上跳下,像是一批还没有被驯化的狮子。可不论学生怎么在背地里议论他的穿着,他的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那时候鲁迅已经发表了《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坛也有一定的声誉。“课堂”不就是最好的展现内在魅力的舞台吗?

许广平就是第一个为先生魅力折服的人。

从那以后,她总要坐在第一排听他讲一个小时的中国文学史。

我们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意气风发的老师,面对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在台上高谈阔论。他的目光看向所有人,而有一个人的目光里只有他。一切看起来那么名正言顺,谁也不会产生暧昧的怀疑。

可所有的爱情,不都是从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开始的吗?

4.

鲁迅

1925年,许广平鼓起勇气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作为一个身处动荡中的进步学生,临近放假许广平越发苦闷,她想请自己最喜欢老师指点迷津。

于是,她写道:“先生,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有糖分是否即绝对不苦?”

第二天,她收到了鲁迅先生的回信,并且在信中称呼她为“广平兄”,足见鲁迅先生私下十分平易近人。就她提出的问题,他也作出了回复:“苦药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胜于无‘糖’,但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那里,只好交白卷了。”

先生的幽默风趣回复,让许广平倍感亲近,好像讲台到课桌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此后,两人开始长期通信,一来一往坚持了好多年,北京的邮递周期大概是三天。有一个月两个人竟然写了二十二封信。他们对彼此的感情的微妙变化,从每封信的开头和每封信落款的昵称就可探一二。

从开始严肃正经的她称他为“老师”,他趁她为“广平兄”,到后来逐渐变成了"my dear teacher"、“你的害马”。你的,我的,你是我的,这种带归属性的昵称,将许广平的少女心思展露无遗。

如果我确定了,你也喜欢我,那我就要公开宣誓主权了。

我想鲁迅先生一生中最浪漫的情话一定是:“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爱上一个人,不就是一刻都不能等焦急吗?

为什么要写信?

就是想将我一页一页的相思寄给你,你收到时,可以想象我写时的样子。看完后,你可以把我的相思攒起来,等有一天我们都老了,你只要翻开抽屉,就知道我曾经有多么爱你。

后来鲁迅根据两人的来往书信,亲自编写了《两地书》这也成为了民国四大情书之一。

两人的爱情刚刚破土而出,还未共历风雨,也未开花结果。“三一八惨案”就爆发了,段祺瑞政府当场打死了四十七人,两百多人受伤,许广平的同班同学刘和珍也在死亡名单里。女师大校长杨荫榆不仅不保护进步学生,还扬言要将她们开除,并且交由段祺瑞政府处置。

此举激怒了鲁迅,他毅然辞去北师大讲师一职,并且不顾风险将许广平等一干学生带回了自己居住的胡同。

直到这时,鲁迅与许广平仍然是小心翼翼的相处,坚决不越雷池半步。许广平不懂明明喜欢为什么要克制?明明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什么要故作生分?

从小反抗命运长大的她,又怎么会知道鲁迅先生有一段不堪提及的婚姻呢?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母亲以重病为幌子急匆匆将他召回国,就是为了让他娶一个素未谋面的小脚女人——朱安。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拉扯他们三兄弟长大成人,鲁迅深知母亲的不易,他不愿意忤逆母亲的意思,更不愿意和一个大字不识的女人过一世。结婚后的第三天,他就返回了日本。他与朱安从未有过肌肤之亲。

可这个“原配妻子”始终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失败的耻辱。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孤独一世,从他的不修边幅也看得出来他没有打算发展感情线。可许广平突然出现了,像另外一个世界来的精灵,她聪慧活泼,思维敏捷,两人都有投身救国的志趣。她的出现打乱了他的方寸。朱安是不能休的,那个年代休了一个女人就等于亲手杀了她。如果不休妻,许广平该用什么身份与鲁迅在一起呢?

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许广平替他做出了决定。

1925年10月,即将毕业的许广平,在《同行者》一文中,公开表达对鲁迅的爱,她说自己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鲁迅的亲弟弟周作人甚至公开发文讽刺他,极力鼓吹民主与人权的周树人先生,居然公开纳妾,这简直就是跟和尚带头开荤,却鼓励信徒吃素一样,讽刺至极。

可鲁迅这时候不能做缩头乌龟,把许广平推出去了,他们经过彻夜长谈,最后鲁迅对她坦言: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他对她说:“你战胜了,我只爱你一人。”

许广平是勇敢的,不论面对是国难还是爱情,她身上都有一股一往无前的冲劲。你可以说她冲动,可是感情有时候就是一种冲动啊,思前想后反而容易错过,倒不如趁着头脑发热好好爱一场。

如果你告诉我,我们之间可能没有结果,我会告诉你,不试试你怎么知道!

5.

一家三口

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东西,饶是鲁迅这样的钢铁直男,一旦陷进爱情的沼泽,一样变得满腹柔情,说话做事都变成不像自己。

许广平给他织了一件毛衣,他当即回信“暖暖的,冬天的棉衣可省了”;许广平爱吃核桃,鲁迅也跟着她吃;听他课的女学生很多,可他对许广平打包票,坚决目不斜视;后来,许广平畏惧流言不敢与鲁迅同校任教,鲁迅任性地说:“偏要!”;他独自在广东时,还特地和一张刻了“许”字的石碑合影,以表对广平的思念。

鲁迅先生一生被时代逼得不得不义愤填膺,他唯一的温情脉脉就只留给了许广平。

我一天一天更爱你,就发现自己一天一天有别于以往的自己,别人以为我失去了自我,其实我只是找回了另一个自己。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同居。

1928年,许广平怀孕了,两人正式宣布结婚。

很快,关于许广平插足鲁迅家庭的舆论再度风暴来袭,大家都开始同情朱安,一个女人受了半辈子活寡都感动不了丈夫,如今他家外有家,朱安想守得云开见月明,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朱安的悲剧不是鲁迅造成的,而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也是她自己不愿意了断的结果。鲁迅是否幸福,根本无关朱安的结局,就算没有许广平,她依然是个悲剧。

可令许广平没有想到的是,婚后的鲁迅身体每况日下,并且完全沉溺在写作中,每天都在二楼的书房一呆就是一整天,就连一日三餐也是她送上楼。

两人共处一室,情书就不必写了;他灵感一来,写到半夜也是常事;在上海住了几年他们连公园都没有去过;从前他心疼她替她抄写书稿,隆冬的夜里他捧着她的手为她呵气取暖,可现在她不仅抄稿子还要查资料,做饭,整理家务,做她的助手,秘书,保姆,水电管道工。他却再也没有说过一句。

后来,萧红出现了,她与鲁迅意一见如故,两人一谈就是大半天,而鲁迅的心事,从来都不对许广平说。一个60岁,一个30岁,巨大的年龄差到底造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你总说:“我说了,你也不懂,”可你却忘,你从来不曾对我说过。

在电影《黄金时代》里。每次有了鲁迅先生家里的镜头,许广平多半都在厨房活动,就连看萧红的小说,也是在厨房的矮凳子上。厨房好像成了她在家里呆得最舒服的地方了。

她是真的忙,忙到自己的衣服破了,扣子掉了也不知道;脸上有几条皱纹,头上有几根白发,她全然不顾。女为悦己者容,看她的人忽视了她,她索性也忽视了自己。

她爱到最后,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她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鲁迅的衣食起居,孩子吃喝拉撒。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她放弃自己的理想,爱好,自由。这种牺牲不可谓不大。可她没有丝毫怨言,她爱鲁迅,不要问她值不值得,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有很多人说,为什么鲁迅结婚前爱得轰轰烈烈,结婚后却有对她不冷不热呢?

有传言说他喜欢上了才情横溢的萧红,我觉得不一定。也许他只是单纯的身体孱弱,这是每一对老夫少妻都要走的必经之路,爱情是可以跨越年龄没错,可爱情抵不过衰老和疾病。他们注定不能共赴白头,那把心中的苦闷都说给她听干什么呢?多一个人烦恼,让她后半生多几次流泪的记忆,他不愿意这样。

与其让她有迹可循的伤心,还不如让她糊里糊涂地变老。

1936年10月19日,婚后的第十年,鲁迅死于肺气肿。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握着许广平的手,对她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许广平终究做不到,前半生她的人生因为鲁迅的出现找到了人生的爱情与理想,后半生她潜心整理鲁迅的遗稿,先后出版了多部鲁迅文学作品。

可以说,遇见他之后,许广平就丢掉自己,他是巨人,她就是他的影子。

一个人完完全全地为别人而活,是可悲的,也是伟大。鲁迅先生最后十年的作品远超前期,功劳簿上也有许广平的一笔。

6.

晚年的许广平

然而许广平也不是完全无私,至少对朱安,她不是!

怎么看出一个女人的嫉妒心有多重,不要看她如何对朋友,而要看她如何对情敌。

鲁迅虽然与朱安没有夫妻之实,但因为对方在老家侍奉他的母亲,所以每个月鲁迅都会给朱安打钱。可许广平与鲁迅结婚之后,打的款越来越少,最后甚至“以邮路中断”为由,不给了。

这逼得远在老家的朱安,不得不变卖鲁迅藏书过活,许广平听闻此事相当愤怒,她指责朱安愚昧:“鲁迅师长的藏书就是他的遗产,就是中华文化的遗产,你没有权利动鲁迅师长的遗产。”

那时的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在朱安面前她只是一个小妾,小妾指着原配没有资格动遗产,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朱安软弱,她只是说了一句:“我也是鲁迅师长的遗产。”

言下之意,你对我还不如那几本书。这下,中断的邮路畅通了。

后来,朱安提出想共同抚养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许广平没有理会。她又提出,想见一见孩子,许广平也没有同意;死前,朱安提出想和鲁迅合葬,许广平表面上答应了,到最后也没有照做。对于她,她拿出了所有的刻薄。

也许她认为自己一生都被扣上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帽子,就是因为有她的存在吧!

她对她与其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不如说是许广平对封建礼教的泄愤。

我写人物前前后后也写了几十个了,对于每一个人物的一生,我尽量会避开他们人性某些污点,但对许广平我不愿意这么做。成年人多半是复杂的,好坏参半,优劣中和,她不会一味的做圣母,在我们视线的死角她也有她的阴暗面,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绝对美好的人格,只会出现童话故事里。

我们终究要懂得,不能因为看到人光明的一面而欣赏她,也不能因为看见人黑暗一面而厌弃她,人性是多面镜,没有绝对的好坏,大多数人都是在黑白间游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