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问》解惑
2019-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孙小青
惑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陷入焦虑的漩涡,无法自拔。
究其原因有很多,不外乎就是对自己失望,想改变现状,又无毅力和耐心。
还没付出,就预期最高值。
还没行动,就急于看到成果。
还站在山下,就渴望山顶的风景。
如此种种,我开始无休止地焦虑。
焦虑其实就是干着急。
不知道学什么干着急。
学不进去干着急。
学进去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干着急。
当然,还有压根儿不想学,干着急。
解惑
《小学问》中提到“想自律?你连因果关系都弄错了!”
真正的顺序应该是:不是先有自律的品质,才有自律的行为。先做自律的事,你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不要空想有了好习惯再去做事,这是倒果为因。
归根到底,问题出在顺序上。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be-do-have
1.我要做一个有自信,有魅力的人。(be)
2.这样一种人,会做些什么事呢?(do)
3.做了这些事之后,我会拥有什么呢?(have)
康德认为,现世中没有什么能保证你“得到幸福”,你所能做的,只是使自己“配得幸福”而已。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行为管理呢?
第一步,就是不要急着问“我要做什么”,而是要问“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be)”。是这样的人,就自然会做这样的事(do)。与其羡慕别人的身材、学识、财富(have),倒不如从这个“be”做起。
总结: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能自然达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这个顺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