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师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闲散25划

读幼儿园小学时,我们对老师很是尊敬甚至至有一种畏惧感。“我要去告诉老师”这句话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们安分听话的威慑利器,无可厚非,它比“我要告诉你爸爸(妈妈)”都有效多了。幼年少年时的我们将老师放在神坛上——老师会讲故事,能写好看的粉笔字,穿着与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都不一样,也能把普普通通的纸折成小船小花,认为老师只能在教室和办公室里出现,所以,老师们应该不食人间烟火。

小学毕业后进入青春期了,我们开始偷偷打量并开始质疑曾经放于神坛的老师们。我们谈论老师的穿着打扮、行走姿态以及上课风格,甚至老师们的上课口误、口头禅、外貌特点(比如“地中海”发型)都能成为我们取外号的由头和课下聊天嬉笑的谈资。此时的我们处于热血叛逆的年纪,怀疑一切事和人,老师也只是其中一个。

大学老师是引路人也是牧羊人。大部分学生是成年人,自主性增强,上课与否全凭一刹那的内心挣扎。去上课的我们也不是全程认认真真跟着老师讲课的步伐,手机、课外书似乎总是比老师的讲义更吸引人。打瞌睡、和小伙伴聊天、吃早餐、分享小零食时常有之,而且我们也不避讳老师的目光。此时的老师不会再用“一二三,坐端正”口号来规制学生,他们运用放羊的哲理对待我们,毕竟大学学习是一件自主性极强的私事。

老师们一直都是辛勤付出的园丁,授予知识,教人奋进,变的只是我们学生的心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