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是否孝顺父母,这4个举动,比任何承诺都重要
父母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听话、懂事、孝顺。
最重要的,还是“孝顺”二字。无数父母吃了大半辈子的苦,只为了养大孩子,期望长大后的孩子可以“反哺”父母。
从古至今,为什么无数人都在维系“孝道”文化?因为普通人没有什么养老的保障,就只能通过养孩子,来“防老”。
农业社会如此,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也如此。孩子是否孝顺父母,决定了父母的晚年,是否安稳、美满。
特别是在今时今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愈发淡薄,孝道文化也被无数单身的年轻人抛弃。这就注定,养儿未必能防老,大概率是“养老防儿”。
子女是否孝顺父母,不必听他们说什么,看这4个举动你就清楚了。
一、父母生病,子女是否陪伴在父母的身边。
杨绛先生说过,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年轻的时候,没钱最卑微;中年的时候,没家最卑微;晚年的时候,缺乏健康的身体最卑微。越是贫穷、生病,越会看清楚世道人心的真相。
哪怕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是如此。父母没有生病,孩子有可能孝顺父母,因为父母既不用孩子出钱,也不用孩子出力,没触及孩子的利益。
随着父母生病,孩子就有可能不孝顺父母了,因为生病的父母需要孩子既出钱,也出力,涉及到孩子的利益。
在利益面前,孩子如何选择,反映了他们是否孝顺父母。选择照顾生病的父母,说明他们还有孝心。反之,就说明他们毫无亲情。
久病床前,大概率会无孝子。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时间和金钱去照顾父母。
二、遇到问题,子女是否会对父母保持耐心。
网络上有一个段子:孩子还小,父母会耐心教他们读书、写字。等孩子长大,父母年迈,孩子对父母反而没有任何的耐心。
年迈的父母不懂得用智能手机,就去请教孩子,孩子就显得不耐烦,认为这么简单还用教,就对父母没有什么好态度。
年迈的父母不懂得用电子支付,就去请教孩子,孩子就显得毫无耐心,认为父母落伍了,就该被淘汰,让父母感觉到心寒。
“耐心”二字,恰恰反映了孩子对于父母的态度。父母对孩子有耐心,不代表孩子也会对父母有耐心。
人性有一个特点,只会对比自己年幼的人有耐心,而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毫无耐心。这就注定,父母对孩子的好,很难反馈到父母的身上。
每一代的人类都是如此,辛辛苦苦大半生,换来的,不过是后人的轻视和反感罢了。
三、涉及家产,子女是否希望父母快点离开。
金钱利益,既是天使,也是恶魔。天使的一面在于,金钱利益可以让人衣食无忧,生活安稳。恶魔的一面在于,金钱利益有可能扭曲人性。
古时候,皇家的太子、皇子、亲王,都希望老皇帝快点死。目的只有一个,老皇帝死了,他们才有机会成为新皇帝。
在一些大家族中,也是如此。子女、儿孙等后辈,都希望当家的家主快点离开,好让他们继承家产,不用再受到老一辈的束缚。
都是血缘至亲,为什么会为了钱财而做到如此地步呢?在无数人眼中,金钱利益才是最为实在的,而亲情关系都是虚的。
在今时今日,也有类似的情况。孩子为了让年迈的父母早点离开,就不让他们去医院,或者不给他们东西吃,甚至拔了他们的氧气管......
人到晚年,不要拿金钱利益去考验人性。人性,始终是经不起考验的。
四、父母犯错,子女是否懂得规劝父母改正。
对待父母的态度,分为孝顺和不孝。而孝顺,又有大孝和愚孝的说法。
所谓的愚孝,指的是,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丝毫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哪怕父母说的是错的,孩子也照做,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
真正的大孝,指的是,孩子要有端正的三观和主见,孝顺父母的同时,也要及时劝诫父母,帮助父母改正不足。让父母得以三省吾身,才是孩子最大的孝顺。
其实很好理解。在古时候,人们都强调“忠君”,大臣要忠诚于皇上。可如果皇上一意孤行,大臣不劝诫,还放任皇上一错再错,这就是所谓的“助纣为虐”。
道理是一样的,孩子不规劝父母,让父母一错再错,就是在“助纣为虐”,这不是孝顺,而是毁了家庭的大不孝。
长辈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也有犯错的时候。你规劝我,我规劝你,大家都相互包容,相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家庭才会更和谐。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