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85沟通前的准备
今天开始读《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之前看过很多关于沟通方面的书,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想看看这个作者有什么想法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贝克特尔,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有多年大学及政府部门的从业经验,现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高级顾问,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会讲座,是美国名副其实的金牌培训师。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沟通力的培训课程,他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白,能从人的个性了解开始,引导人们改变思维的定势,找到和自己的性格、脾气相符的建议。
我们每天都需要与人的交谈,小到寻常吃饭聊天,大到正式与客会面,只要有人在的地方,便少不了交谈。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沟通方式实现了多样化,但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依旧是人,交谈本身无法被工具取代。我们身处于外向型社会,身边充斥着各类信息,都暗示着我们沟通与交流的关键性。蔡康永的情商课曾说过:“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学会交谈,能否好好聊天,有时甚至是判断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标准。
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很多内容,讲了很多方法。
首先是谈话前做好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准备能让我们更加有底气。
提前做好准备,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准备好自我介绍。这个观点告诉我们,一开始会面时,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好的自我介绍,能让人对你印象深刻。
这个是我现在经常做的,认识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让他知道你是谁,认识你对他有什么好处,所以在不同场合,需要准备不同的自我介绍。
除了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之外,还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方身上,准备好开场白式的话题。交谈毕竟是双方两个人的事情。注意力过于集中自己,则会令对方觉得你仿佛只是在自说自话,这样的交谈也会让对方感到无趣。懂得如何开场、善于倾听、善于提问,交谈,才能得以持续下去。
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开场白就有“最近还好吗?”、“周末怎么过的呀?”、“你吃饭了吗?”类似的提问,对于我们来说,对方怎么来回应我们,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的是我们已经打破了双方的沉默,开启了交谈。
作者说提问也是一门深厚的学问,放眼市面上,关于提问的书也很多,关于提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若是以目的不同来分类,可以为两大类: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是指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带有预设的答案,回答者的回答不需要展开,只需一两个词语就可以回答,比如 “你是在这里上班吗?”,对方只需要答“是”或“不是”。
而开放式提问很难用一两个词来回答,比如“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呢?” 对于这类问题,自然而然会拓展思路,自由发挥。其实认真研究一下,我们就会明白两种提问方式的差异并没有多大,有时候只是稍稍改动一下提问的词汇,回答的内容就会不同。比如:“今天天气热不热?”和“今天天气怎么样?”
在群体的交谈之中,一开始可以采用封闭式提问,初步了解了他人的背景经历后,就可以采用开放式提问,获取更多的信息,找到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交集,继续探索交流。
所以啊,懂得提问的人,也是懂得推动谈话的人。
在谈话氛围友好的情况下,双方的信息输入应该是平衡的,有来有往。注意力的集中对比,也应该是平衡的。此外,作者还提到,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处的情境,是最为安全的做法,多留意搜集信息,就是将问题和评论集中于彼此都感兴趣的大环境或外部事件。
每天早上睡醒后,花一些时间阅读一些报纸新闻的头版头条,浏览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等门户平台中人们在热切讨论的事件。对这些事件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融入他人的话题之中。在作者看来,对于交谈来说,“样样都通”比“一门精通”更重要。这很好理解,什么都能谈一谈的人,总比只能聊生意,或者只能聊八卦的人来得更受欢迎。
所以,平时要多留意搜集信息,有意识的去搜集信息。当有了交谈的资源,才能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这是有效沟通的秘密之一。
当预先思考得越多,提前做好了准备,我们就像掌舵的船长,有了自己的方向,在交谈中才能不偏离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