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计划之贪婪:用半径算法找准人生定位
《老喻的人生算法课》由两个模块构成:
A计划:针对的是你内部世界的不确定性;
B计划,针对的是你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
这是B计划十八个人生难题的最后一讲。在前面几讲,我们讨论了科学思维、混合算法、时间这些比较偏抽象和哲学的问题。最后一讲,我想回到个人身上,来聊聊你的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B计划最后一讲,通过课程记笔记每周一篇,比较轻松得混过去,一个人精力有限,无法顾及到文章的原创性高质量性,后续暂时还会通过付费的课程学习笔记分享给大家,知识付费自有它应有的价值。
这一讲,我们要应对的人生难题是贪婪,对人生而言不光是贪钱,或者我们用贪多这个词。你想读更多的书是贪多,你想见更多有趣的人是贪多,你想尝试更多没做过的事是贪多。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本来很好,但人生毕竟是有限的。弱水三千我们都想要,但能取的不过是一瓢饮而已。我们应该如何作选择呢?
两个6寸的披萨和一个9寸的披萨,你要哪个?
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算一下圆的面积S=πr²,就知道,两个六寸的披萨不如一个九寸的披萨大。
问这个问题,是想让你思考一件有趣的事:你看,从六寸到九寸,半径只增加了50%,面积却多出了一倍还要多。
放到人生里,如果半径是你的愿望,扩大一点目标的半径很容易,想要做好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半径算法
让我们在纸上画三个同心圆:
最里面这个圆圈,对应的是“行动半径”;
中间这个圆圈,对应的是“能力半径”;
最外面那个圆圈,对应的是“认知半径”。
那再外面呢?是未知世界。
半径算法就是: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
认知半径要尽可能地宽。这个很容易理解,否则就会视野狭窄,容易被世界所抛弃。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认知半径。
能力半径要尽可能地明确。你应该待在你的能力半径之内,别瞎折腾。
关于能力圈定义,有两句话最让我难忘:
一句是,如果能力没有边界,就不是真正的能力;
还有一句是, 能力圈大或者小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然后待在里面。
行动半径要尽可能地小。这就牵涉到对规模的理解了。规模,本质上不是能力强的结果,而是一个简单动作大量重复的结果。要想上规模,做的动作就得少、就得简单。
如何理解认知世界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同心圆的框架,来理解我们的认知世界。
最外围的认知圆圈之外,是未知世界,也就是“我不知道”。
中间层能力圆圈和最外层认知圆圈之间,是“我知道我不知道”。听起来有点儿绕口,意思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扩大认知半径,大致了解一下陌生领域,是为了明确自己有哪些东西是不懂的。比如,我没学过金融,我大致了解一下,我就知道期货我肯定不懂,我就不要碰了。
我们再往里看一层,在最内层行动圆圈和中间层能力圆圈之间,是保护层,或者叫安全边际。这就像我们造一座桥,假如需要让5吨的车通过,那在造桥的时候,我们最好让这座桥有10吨的承重量。能力半径是10,而行动半径是5,这样能够为你的人生提供安全保护。
行动圆圈以内的最里层,才是我们应该集中资源,花最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地方。
这个“半径算法”的模型,也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指导我们的社交原则。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内圈的家人和挚友,关系最稳定,但一共不会有多少个。他们在最里面的行动半径圆圈里,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
但是,我们又要拥抱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随机性。所以,扩大认知半径就是说我们要广泛结交各路朋友,开阔眼界。
人生定位
半径算法,能给我们的人生定位提供指引。
在整个《人生算法》这门课程里,我们几乎就是围绕下面这句话展开的:我们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拥抱随机性,努力创造确定性。
人生定位,就是要把《人生算法》A计划中你的内核以及复制方法,放到B计划中的复杂现实世界里。
尽管看起来不确定性在统治这个世界,但你并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你要努力去掌控自己的未来。
你要找到自己长期去做的那一件事,也就是行动圆圈里的事。很多时候,一个人一辈子本质上只能做一种事情。
这方面我非常赞成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的观点:与其努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一知半解的庸才,还美其名曰“全能人才”,与其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终却只把自己变得毫无特色,还不如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专心做好这件事,以求独霸一方。
人生定位,就是要找到这件事。只要我们自己把人生定位这个环节打造好,自然就会被嵌入到社会的资源链条里。
与其假装很努力,去盲目地追逐所有的机会,不如努力增厚自己的资产,把时间和资源花在那些不变的事物上。
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清楚地认识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