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春秋
这是在简书荐书中看到的,能让人平静下来的四本书,分别是:
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汪曾祺《人间草木》
梁实秋《雅舍谈吃》
林清玄《人间最美是清欢》
我读了第二本《人间草木》。林庚写了一篇文章叫《说木叶》,第一句便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屈夫子写岳阳楼附近洞庭湖的景象,汪曾祺说“这两句话,把洞庭湖就给写完了!”似乎古代诗人对“木”情有独钟,认为“木”更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阐述所思所想,读起来也独有韵味。这本书便拿“木”命名,收录了汪曾祺对于一花一木,一虫一鸟的了解,平凡朴实的语言里有一种淡雅灵动。
我花了两天时间将这本书看了两遍,一遍是泛读,一遍是精读,或许是我不够认真,不过确实如其子汪朗所说“他的文章看着不闹腾,让人心里很清静,文字干净通透,不牙碜。”比如《葡萄月令》,当时他的境况并不怎样好,但文章却没有丝毫凄凄惨惨的情绪,把葡萄园里的一切都写得那么美,充满对劳动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读完之后 让人心里有一股淡淡的暖意,所以很多人并不知情这篇文章因为过于平淡而曾经被退稿过;对于生活的美,哪怕只存在于犄角旮旯,他也要极力挖掘出来并极力表现,这是他作品的低调,是发自内心的诉说,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人们若是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懂得欣赏美,就不至于去搞打砸抢,去毁坏世间美好的事物。他对于“文革”中的某些行径深恶痛绝,认为这是摧残人性。
这部书分了五个章节,分别写他对于花鸟以及各种昆虫的认识、行走途中的所见所闻和西南联大的几位老师。这些文章或寥寥数语,或详细介绍都跟他平时的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关系。这其中谈到的某些文化或许日后会成为重要参考,毕竟数据时代,年轻人对于什么“胡同文化,遛鸟,国子监,罗汉......”所知甚少,不难想象,今后或许消逝,我们可能只有从文字中才能知道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存在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二者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所到的每一寸土地,都养育着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与地域文化,书本中会有记载,但是自己切切实实体会才更能身临其境的感受那种文字表达之外带给人的或惆怅,或欢愉又或是某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一遍看,我权当是看热闹了,各种花草,各种小时候见过又叫不上名字的鸟兽和小虫子;第二遍觉得这是一本别具一格旅游攻略呀,与我们今日见到的旅游攻略所不同的是他没有为我们安排具体行程,什么乱七八糟的价格什么的,反倒是那个地方的最朴实的特色。比如由泰山上的石碑联想到古人的记载;泰山上以挑担运输谋生的担山人;中溪宾馆里的各种野菜;再比如蓝得无法形容的天池天山上的斑鸠的鸣叫;向西流的伊犁河水......描写到成都的安静与干净“成都人的举止闲谈都透着悠闲,这种悠闲似乎脱离了时代”川菜,川剧都流露着浓浓的川味儿.......
影响比较深刻的是《果园的收获》和《葡萄月令》,从小生活在农村,看这样的文字格外亲切,尤其是家里种了几年大片葡萄地,对于葡萄的培育,浇灌,施肥很是熟悉,若是无故向别人提起,只当是普通经历而已,以这种形式又增加了其艺术性;读到对各种草木的见地,又觉得这是一本专业介绍草木培育的书,“腊梅木质疏松,枝条脆弱”、紫薇花的繁盛、“桂花美阴,叶尖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对于鸟兽的了解,其中《北京人的遛鸟》又是一种生活文化和生活气息。
先生,这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他们的熟悉背影,使我们民族的 脊梁!写到西南联大的那些先生们的行事风格,做人姿态,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这些人真是心地明净无渣滓,能够畅快的大笑。我只用三个字来表达我的钦佩仰慕之情“真性情”!
生活细细品来其实很有意思,如汪曾祺先生所说,寻常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又弥漫着最独特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