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盲目投资孩子教育?小心血本无归

2017-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出口陈璋

刷微信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家庭卖掉家里唯一的房子,送孩子去澳洲读大学,金融专业,孩子六年后回国找工作,发现能找到的工作起薪只有几千块,很沮丧。

图片来自网络

我突然就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大家在投资孩子教育的时候,是不是都觉得,我现在投在孩子身上的钱越多,未来孩子工作的工资就会越高呢?

因为有这样的期待,所以家里竭尽所能,即使卖房也没关系,只要为了孩子好,能够出国读书,读个热门专业就行,反正以后通通都能赚回来。

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留学生的背景优势已经不再突出,金融专业也不见得就能帮忙捞钱。

另外,按照他们的算法,1年的留学准备花了10万人民币,6年澳洲的学费生活费花了180万人民币,按照投入产出比,孩子毕业后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要多少年才能赚回来呢?

所以,当大家热衷着不顾一切往孩子的教育投钱的时候,如果没先搞清这两个问题,一旦发现投入的教育费用没法在未来的工资上体现时,就会懊悔莫及。

01 你是真有钱,还是要倾家荡产来付出?

从来就没有人能够打包票,你去读什么学校,和读什么专业,就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如果一个年轻人有能力有本事,不用任何的学历和文凭都可以征服天下,如果本身没想法不进取,镀多少层金都是败絮其中。

比如有的孩子很厉害,考上了哈佛大学,家里能够供得起美国一年几十万学费的,肯定去读咯,那是精英教育,培养一个孩子在知识架构和意识认知上,都是按“精英”的标准,再者,物以类聚,好大学在于“好氛围”,蓬生麻中,不扶也直,世界顶级学府,周围都是精英,自己太diao丝也不好意思不是?

但是你说这个孩子去读了文学专业,或者历史专业,哲学专业,就能保证毕业后年薪百万起吗?不见得吧。只是大大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已。如果纯粹的学术之路变成了背负父母唯一血汗钱的报恩之路,这路也不好走。

如果家里有经济条件,肯定可以使劲投,随便投。无论是为了追赶时尚攀比心理,还是做父母的想尽职尽责,大部分的富二代都出国留学的,相比于他们家的经济实力,出国留学的钱确实不算什么,100万不到,就能混个“海龟”,划算,反正拿这100万在上海也买不了几平方米的房子。

但是如果家里本来就不宽裕,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捉襟见肘的,未免就会对结果太功利,太算计,给孩子的教育之路带来负面的影响。那还不如量入为出,适度适量。

02 有钱投,也要投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家长过于功利地看待教育,让孩子去学习所谓“热门的”“有前途的”专业,而孩子本身不敢兴趣的,也无济于事。

那么,如何找到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呢?

有三个要素很重要,优势,兴趣,意义。

我就不按照字典来解释这三个词了,举几个例子。

优势

比如,你说你的优势是打篮球,请问,你是比隔壁家的小明打的好呢,还是全校里打得最好的人了?

你说你数学不错,可以学习金融,有多不错?是高考数学成绩全班第一还是全校第一还是全区第一呢?

什么叫优势,就是你周围90%以上的人都做得好,就是你的优势。

兴趣

有了优势还要有兴趣,比如姚明,优势是高,适合打篮球,但是,如果他不喜欢打篮球,喜欢打羽毛球,那么他也不会成为篮球巨星。比如科比也没有人家姚明高,但是喜欢打篮球啊,见过每天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啊,因为喜欢所以往死里练啊,能不成吗。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专业,即使专业再好学校再拉风,你会不会每天在宿舍睡懒觉呢?有研究探索的方向也不想争取呢?

兴趣就是,我可以干这事到凌晨四点,或者凌晨四点起来干这事。

意义

为什么要找意义感?因为优势和兴趣会减退,但是意义感是最终能够支撑你做下去的持久动力。比如很多人去山区支教,除了教书教的好,又喜欢教育之外,还因为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而能坚持做下去。

最近有个人做了一件事,高度集合了这三个要素。这个人是吴京,这件事是拍了战狼。

他的优势就是他的功夫吧,出生于武术世家。兴趣是喜欢武术和电影吧。意义呢,拍军事篇可以弘扬中华国威啊。所以他用生命般的付出拍出了票房50亿的片子。成功了!

所以我们都来学一学,读什么学校专业啊,选什么工作方向啊,都多考虑几层。找到那个交叉点,就是它了!(👇红点)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个讲求ROI(投入产出比)的时代,不要盲目跟风随便投钱啦,万一赔了孩子的前途又折了自己的存款,只能老大徒悲伤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