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亲子教育

底层应试教育、中产素质教育、顶层精英教育,美国的今天是中国的明天

2018-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5aea3ea362fa

米学君语:

Hi,各位家长好,最近看了蛮多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感触颇多,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个伪命题,比如徐小平老师在一篇文章里说“教育本身即包括素质,没有素质教育是不成为教育的”,而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是相对的,融合的,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些人则认为素质教育在中国是失败的,功利的,甚至被妖魔化。

为了探究素质教育真相,米学君搜集了大量素材资料,通过对比美国教育,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美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可以理解为:“底层应试教育、中产素质教育、顶层精英教育”。

而中国的教育随着阶层的形成、固化是否也终将走向这条路,这个就要仁者见仁了。

01

底层:应试教育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使命,对各个社会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以美国为例。

美国社会底层接受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娃够着一个饭碗。

说白了,把娃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就可以了。它不是在培养一个人才,只是在打造一个工具。虽然工业时代,卓别林已经通过无声电影“严肃”抨击了人的工具化。然而,时至今日,对于底层人民的改造仍然任重道远。

在美国教育界有一种叫KIPP的教育组织,它是一种针对贫民区孩子的公立学校。

KIPP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这个学校办得特别好。

刚进来的那些底层的孩子,进来的时候水准,比其他中产家孩子的学校要低两个年级,可是经KIPP一培训之后,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产的孩子。

诀窍很简单:就是跟中国一样,做应试教育。

你可别觉得美国的学校都是什么素质教育,不是,对底层来说,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

可这种KIPP学校的核心就是考上大学,你看应试教育的两个基本点叫:WORK HARD,BE NICE——就是努力学习,好好做人。

它的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底层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跟他们原来的社区切割干净。

这个学校里面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刚进学校,对不起,你没有桌椅,全部坐在底下上课;要是有好的表现,例如测验成绩好,赏一课桌椅。而且非常讲究纪律,一个小朋友做了小动作、走了神,老师马上停下来,说:“来,我们全体帮助他一下,看怎么改掉你的坏毛病!”。奖励也很直接,表现特别好,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或者直接发现金;更高级的还有例如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

一直管到吃饭,包括上厕所,怎么用哪个卫生纸,用多少,这都是有规定的,接近军事化管理。

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

所以你看,我们中国的那个什么毛坦厂中学,大家都说他是高考集中营,你到美国去上KIPP你才知道什么叫集中营。

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让底层的孩子能够克服自己的那些习性,然后进入一个大学的门槛,他们的一生的命运才能被改变。

尽管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正好是一个反面的信息,那就是底层的教育,最好的只是这样了,跟我们中国应试教育的那些学校是一模一样的,没有素质教育!

今年高考前夕,新京报采访了白岩松,问他对于“高考名校的态度”,白的回答很中肯:

毛坦厂中学它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打工家庭的孩子,上万人守着大客车,送孩子去参加高考。在这样的人浪中,寄托的是一个又一个普通甚至卑微家庭的梦想。

所以,我对毛坦厂中学充满理解,特别是当你了解到这一个又一个毛坦厂中学的孩子的背后是哪样的家庭。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这里涉及到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等等东西,但是我愿意用温情去面对毛坦厂中学。我祝福这些普通的家庭。

虽然素质教育确实大有裨益,把孩子们从分数的挟持中解救出来,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丰富多彩的青春是父母和社会共同的心愿和责任。过多地提到成绩,提到升学率,会局限孩子们的视野,束缚孩子们的思想。

但是世事有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应试教育”有它的短视和弊端,但也有它暂时存在的土壤和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奋斗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给他们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我想,这就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最大意义。

那素质教育是在哪儿展开的呢,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

02

中产:素质教育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中提到相比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美国教育更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信写书作者在美国至少是中产阶层,这样的学校培养孩子,更多的是素质特长或者更多的才艺,你得唱歌跳舞、画画,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还有探索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这样的学校要上历史课,老师往往就布置一个作业,我们全班小朋友会不会就这段历史事实,拍一个电影,有人专门写本子,有人专门拍画面,最后弄得非常好。

你看,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最羡慕的,美式素质教育了。

但是注意,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顶级精英的,他培养的是一个中产阶级人格,啥意思,用万维刚的话说,这叫培养工艺品。

请注意,工艺品和艺术品是不一样的,艺术品每一个东西都不一样,可是工艺品一个档次的,是一样的,因为它的价值取决于材质。

我们谈工艺品的时候总会说,这是黄金打造的,这个是花梨木雕刻的——中产阶级的教育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就是给自己的娃披金戴银,来创造更多的才智,让他变得更加的优秀,这样他将来到社会上之后才能被挑选,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叫中产阶级的教育,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看到课外培训机构习惯打着“素质教育”的牌子包装兴趣培训班,他们是商业行为,通过兴趣班,给孩子升学考试、日后就业加分,而在公办学校里,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为了响应上级加强素质教育的号召,中小学校急于开设形形色色的选修课以及学生社团,从而自认为学校已经加强或实现素质教育。

这样在素质教育的强压下,家长和孩子比单纯地接受应试教育其实是更累的,因为他们除了学业考试之外,还要兼顾更多,尤其家长,周末时间,不是在培训班,就是在送孩子去培训班的路上。

然而,你会发现,关于素质教育的课程实在太多了,如果孩子没有一点点才艺都不好意思参加学校的汇报演出,如果孩子没有拿过校外的各类大赛证书、奖状,在择校面试中都显得底气不足。所以,中国中产家庭焦虑的根源也在于此了。当住房、医疗和教育成为家庭的三大支出,在素质教育上的花费便水涨船高。

值得庆幸的是,城市孩子享受着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当你在为孩子选择什么兴趣班头疼的时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还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为要交20元的试卷复印费而发愁。

03

顶层:精英教育

说完底层、中层,就会有顶层,这个阶层属于社会的少数派,在美国顶级精英的教育是什么样呢,这种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

他的核心使命不是让娃“变得更好”,因为“变得更好”是为了被人挑选的,他们那个阶层是“挑选别人”的人。

他们为什么要懂怎么做PPT?根本不需要!所以这不重要。

▲ Sidwell Friends Middle School

真正顶级精英教育核心只有一条,就是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这样的学校往往也不讲究什么纪律,为什么?他们的观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开快开慢你自己决定;我们要教你的就是:学会怎样决策你的快慢。

在这样的学校,你要上历史课,老师就不会布置拍什么电影了,那都是中产阶级娃的事,老师往往会引导这样的讨论。

比如说在博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伯利克里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而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这样的讨论可能持续一天,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让孩子学会怎样选择和改变世界,这才是顶级精英的教育。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04

三种教育总结

其实,仔细想下,现代教育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力量,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

底层人民其实家庭也不用过度的介入,只要你找到像KIPP这样的超级学校(衡水中学那种考试工厂),它就有本事把你的孩子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已经非常棒了。

但是到了中产阶级,“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这个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来等待社会的挑选。

而最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说白了,那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米学君总结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三种教育模式,突然就想到英国BBC曾拍摄的纪录片《50UP(人生七年)》。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

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

最后,引用一句大V的话:

“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很遥远,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从而超越自己的阶层。”

我们也希望,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无害的人,一个正直、乐观、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以此来看,无论哪种方式,哪个阶层,适合孩子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