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部世界经典名著,教你情节编排的三种方式
情节的构成
用五部世界经典名著,教你情节编排的三种方式完整的情节包括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讲述故事的缘由、发展和结果。构成情节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法。换句话说,故事情节的高潮可以设置在作品的不同位置。
所谓高潮部分,就是作品中人物冲突最激烈、各种矛盾最激化的部分。有时候也是化解矛盾,真相大白的部分。在高潮部分,人物的性格可以得到最集中的展示。高潮过后,故事要么急转直下,要么原来隐藏的一些人物关系、掩盖的事情真相得以揭示。
根据高潮的位置,一般的情节安排有三种。第一种是开头、发展和高潮(结尾),高潮在最后。即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在故事的开头交代缘由,中间经过了很多发展,作品结束时恰好故事达到高潮。
第二种安排是开头、高潮(中间)和结尾,高潮在中间。第三种是在小说开头就描写高潮,然后慢慢地再交代事件的原因。总而言之,情节要符合因果关系,要有逻辑关系。一个完整的情节构成应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有它的原因、高潮和后果,有起承转合。
我们读作品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个作品好不好看,即故事情节能不能吸引人。一般的作品阅读,主要看它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如果加上高潮前后的过渡部分,即高潮之前故事情节的推进与上升,高潮过后的平缓和下降,就是五个部分。在上升部分,情节渐次展开,人物关系逐一交代,人物性格慢慢表露。
比如一开始认为这个人很好,经过一段发展之后,或经过一个什么事件,很多矛盾集中爆发,就感觉这个人跟原来的想象不一样。下降部分就是在矛盾冲突之后的一种比较平缓的过程,可以重新梳理人物关系,对人物性格重新认识。
这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但并不是每个作品都要具备这五个部分。根据作品情节的设置,高潮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比如《哈姆雷特》的高潮在最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高潮在中间,《红字》的高潮在作品开始之前就结束了。高潮的位置不同,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
2高潮在最后
第一种情节设置是作品的高潮在最后。这是最常见的情形。作品一开始平铺直叙,然后故事逐渐展开,最后出现高潮。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这样。作品一开始,描述主人公汤姆是一个村庄里的小顽童,调皮捣蛋,聪明机灵,讲的都是一些很简单的故事,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把他生活中发生的事一件件罗列出来。
目的是为了交代他的性格特点,展现他具备将来做哪些事情的可能性。他这种聪明顽皮的孩子,肯定会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事情,遇到一般人遇不到的惊险,经历一般人不会有的奇遇。
但是他肯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因为他很好奇,所以他敢于探险;又因为他很聪明,所以他能够摆脱困境。这样,在小说前半部分,他的一件件生活趣事都是在展现他的性格。
比如他用奇思妙想让小朋友帮助他刷墙;在女同学贝奇家门口倒立,扮鬼脸吸引贝奇注意到他;和流浪儿哈克交往,带领孩子们做密林深处的罗宾汉和快乐的海盗游戏等,都是各个方面的性格展示。
这些事情放在小说主要情节展开之前,没有什么意外和惊奇,就是描写他跟所有的孩子一样,只不过比一般的孩子更调皮、更机灵、更勇敢。
通过对主人公这些性格特点的展示,故事慢慢推向高潮。在推向高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历险。先是汤姆和他的伙伴们在午夜坟场目睹了凶杀案的发生。
在凶犯逍遥法外时,他挺身而出,当庭作证,揭露真正的凶手,成为全镇的英雄。而后在寻找宝藏的探险中,他在鬼屋看到强盗,一路追踪。
到“汤姆和贝奇在山洞中迷路了”这一章,故事到了最高潮。在离开了野炊的小伙伴之后,他和贝奇在迷宫一样的山洞里迷路了。两个人又困又饿:
两个孩子把眼睛盯在了他们剩余的那一段蜡烛上,注视着它慢慢融化,一直无情地燃烧下去。他们看着最后只剩下半寸长的蜡烛芯孤零零地立着,看着那微弱的火苗一起一落,顺着一缕细细的轻烟向上蹿动,在那顶上停留了一会儿,随即——一切都笼罩在令人恐怖的黑暗之中了!
经历了饥饿、疲劳和恐惧之后,贝奇奄奄一息,让汤姆离开她去探路,只求他过一会儿回来一趟,答应她在死亡的时刻一定要留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这时,人物的处境濒临绝境,人物的心境充满绝望,人性的坚韧和柔弱也都达到了极致:
汤姆吻了她,喉咙里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可是仍然表现得很有信心能找到搜寻的人或找到洞的出口。然后他手里拿着那根风筝线,手脚并用沿着一条通道往前爬去,饥饿使他饱受煎熬,死亡将至的感觉又让他心如刀绞。
情节高潮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集中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也就是把他的每种个性都推向极致。在那个山洞里,汤姆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展现。
一是探险精神,由于洞里地形复杂,曲径蜿蜒,岔道无数,在别的小朋友不敢走、不愿意走的地方,他却愿意冒险前行,一探究竟。
二是敢于担当,曾经只在心爱的女同学面前耍小聪明,好像为了展示男子气概,但是关键时刻能够承担危险,叫女孩原地守候,自己一个人去找出口。这种行为很有责任心。他的其他性格特点,比如勇敢、好奇、聪明、机智等,也都得到了展示。
从这个角度再看前面的情节铺陈,会发现汤姆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小说一开始描写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姨妈怎么疼爱他,他的小伙伴怎样看待他,他在女同学眼里、在老师眼里、在村民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等,渐次交代。等到各种性格特征、各种人物关系以及社会背景都交代清楚之后,才是故事主要情节的展开,最后抵达高潮。
高潮的第二个特征是故事发展到此就结束了。贝奇获救,汤姆和哈克找到金币,村里人皆大欢喜。那个一直让汤姆提心吊胆的强盗被困在山洞里边,在看到出口的地方给活活饿死。为什么眼睁睁看着出口,就是扒不开门、出不去呢?
因为贝奇和汤姆被救出来之后,贝奇的爸爸带人把那个洞口给封死了,以免别的孩子再在里面迷路,所以那个强盗到了洞口出不来。他已经看见了外面的天光,向前跨一步就能出去,可他就是爬不出去。看到了希望,实际上是绝望,这是对坏人最大的惩罚。
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有了一个结局,这就是高潮,全书戛然而止。此时主人公的性格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各种人物关系有了明确的交代,所有的矛盾都得到了最终的解决,各种情节的发展也有了一个彻底的了断。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它的高潮也在最后。小说写的是主人公保罗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他如何理解和调整他与母亲、他与父亲,以及他与恋人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说一开始交代他的家庭环境、人物关系,重点写他怎样憎恨他的父亲、依恋他的母亲,怎样交女朋友。和女朋友交往到一定程度,终于有一天,他对女朋友说,因为母亲的存在,他不可能全身心地爱任何一个女孩。这让他的女朋友很伤心。围绕着主人公的矛盾很明显地集中在他和母亲之间过于强烈的母子关系上,这阻碍了他作为一个男孩心理的正常发展。
随着故事的推进和主人公的长大,这个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这就需要解决。故事高潮的到来就是这种母子关系的解决,要么男主人公成熟起来,彰显他作为成年人的独立;要么采取某种方式切断这种超乎寻常的母子关系。
总之不能再这样维持下去。小说中出现的是后者。母亲身染重病,疼痛难忍,命在旦夕。保罗和姐姐实在不忍心看着母亲那么痛苦,两个人在母亲的药里加了过量的吗啡,于是母亲死掉了。
小说接近尾声,他那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又来找他,说现在我们可以重新开始了吧。母亲刚刚去世,他被巨大的悲痛填充着,感觉心里没有空间接纳她。他还是不能摆脱母亲的巨大影响,不能摆脱这种一直存在的依赖情感。他需要时间来平复。
所以他最后的选择是让恋人黯然离去,自己则犹豫彷徨。他离开故乡,向灯火通明的城市走去。他还需要继续探索,寻找自己的道路。小说的结尾写道:
“母亲!”他轻声呼唤——
她是他唯一的支柱,在这一切之中支撑着他。可是,她已经去了,她独自去了。他希望她碰一碰他,让他呆在她的身边。
但是,不,他绝不屈服。他猛地转过身,对着城市金色的粼光走去。他握紧双拳,咬紧牙关。他不会朝着那无际的黑暗,随她而去。他向着那隐约传来嗡嗡声响、放射着光芒的城市,快步走去。
这样的高潮只能说主人公解决了表面的母子情感纠结,但是在内心他需要很长时间来克服。通过劳伦斯后来的创作,我们会发现这不是一部小说能够解决的问题。
从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他探索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所以,他不断地写下去,一部接一部,直到最后一部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以说,他用了一辈子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像作家的人生,有些作家创作生涯的高峰在最后,即生命结束前,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他一直在探索某一个问题。有些作家创作生涯的高峰在中间,前半生可以看做是为创作而进行的准备,而写出代表作之后,后半生就过得较为平庸。
还有些作家的创作高峰出现在文学生涯之初,其处女作即其代表作,以后的作品乏善可陈。不同作家的创作高峰也像作品情节的高潮一样,会出现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未完待续)
写作技巧、经验分享,以及约稿投稿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征文约稿小助手(搜索ID:yitiaoyingyugou),同时领取50-30000元稿费不等的约稿函及含1000本经典文学名著书籍的写作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