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门考“优”未必优秀》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234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门门考“优”未必优秀这一节的内容。
在这节当中,作者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都要科科、门门争优,经过这样的“师范”教育,毕业后当教师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呢?
作者带着这样的困惑从学校退休,反观这样的社会现象,门门考优仍然是很多学生的选择,他们从小就瞄准考试,门门争优。家长鼓励孩子,教师诱导学生,功利的社会环境必然会有落后的教育观泛滥。
在童年,少年时期,有一个门门争第一的孩子,为了门门考优,付出了很多惨重的代价,这是很沉痛的教训,经历了这件事,我们也能深切的意识到:家长和教师只看重成绩,忽略了他们的学习品质和趣味,后患无穷。盯住考试成绩,“想争第一”、“当老大”的学生,有可能情感脆弱,一触即溃。
今年流行一个词“学霸”,有学生津津乐道如何当“学霸”,所谓“霸”无非就是考试必胜,永远不出前三名,有经验的老师会知道,在一所学校,或是在一个班,考分最高、排名第一的学生,未必是最杰出的学生。但凡学霸,学习目的很明确,他们不关注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未必去思考该学科对建构个人知识系统的价值,他只知道这个科目的考试,他也要考第一,只有逢考必胜,才能获得想要的一切,至于他想要的一切究竟是什么,可能根本没有细想过。
把考试成绩看的很重,用过多的精力去“争”,这里类学生往往没有什么空闲时间去“想”、去“思”。他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趣味和情调,因为他总在琢磨,“他或她这会儿在干什么呢?”他始终有龟兔赛跑的阴影,唯恐一着不慎而落后,于是她始终不敢轻松,要“查漏补缺”,要找些题目来做,要去上辅导班......
总之,惶惶不可终日,不能让自己闲着;考试结束,他千方百计的打听“对手”的成绩,高之则喜,低之则忧。他的气度变得狭小,他容不得别人超过他,如果实力相当,他总会盼望对手失误,甚至盼望对手生一场病,最可悲的是他不懂得靠智慧,而只是靠“努力”,永远不休息。
当今的应试教学,错在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一味鼓吹“竞争”,“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让有天赋的学生不能顺其天性得逞其能,一道“达标”的绳子驱赶亿万学生齐上跑道。
所以因材施教,就是在基本学习任务能完成的情况下,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长,保持对某一领域持续的探究激情,这比分数和名次更重要。
无论高考和中考成绩有多么出色,其实都不大可能考出“热爱”来。今天在和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我就和他们一起探讨了关于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其实现在很多的孩子们还停留在追求学习成绩的层次上,我告诉他们我的经历和我的故事,我只想通过我的成长故事来唤醒他们对学习的一些兴趣,从而让他们掌握各科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明白学习方法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而不是带着一个功利的心去学习,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我们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44430/5d0382a23b3c187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