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共济会人物读书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2022-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日落芳草地

作者|Li Cheng 52

《我的精神家园》本是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集。王小波说,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这种理念贯穿了他所有的文学创作和评论。可以说,在他的追随者眼里,王小波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他用小说和杂文,创造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我为数不多的阅读里,中国近代的作家中,当推鲁迅、李敖和王小波的杂文写得最好。三人的杂文各有其特点。鲁迅正所谓“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直截了当。李敖善用古时事,看上去是讨论文化问题,实则暗指当局。至于王小波的杂文,最大特点应属有趣。这也许正是为什么他在当代年轻人中更受欢迎的原因吧。

王小波毕生都在追求“有趣”二字。不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杂文,都配得上有趣。黑色幽默在他的文章里随处可见。比起一些人写出来的假幽默和真冷漠。我当然更喜欢这种真幽默。不论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还是爱跳进茅坑的受虐狂李赤,亦或是看着世界地图想要解放全人类的红卫兵,王小波从不会遮遮掩掩,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引人深思。王小波杂文里涉及的问题五花八门,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批判,尤其是他的讨论热点。对人文知识分子使命的强调,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都在他的议论范围。

在他的小说中,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在《革命时期的爱情》的自序中直言:这是一本关于性爱的书。照王小波所说,性在我们的生活里本就不可或缺,为了所谓的文学纯洁而回避性的话题,是愚蠢和胆怯的行为。不过,王小波的小说带着一定的理想主义,其中的性,大多数都是为爱而性的,性与爱是密不可分的。比起贾平凹塑造的乡土中国里那些为性而性的行为,王小波的描写显得更加纯洁和理想化。贾平凹笔下的性是对现实的直白叙述,而王小波书中的性更多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王小波的小说里,有卡夫卡的影子,想象丰富但是荒诞。《红拂夜奔》里李靖和他建的长安城、《寻找无双》里被兔子霸占的屋顶、《未来世界》里所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公司”、《黄金时代》里王二和众人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王小波推崇卡尔维诺和杜拉斯夫人,也许他们的行文思路和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王小波。尽管他的小说没有得到内地文学奖的青睐,但是不得不说,王小波小说里语言是十分成熟的,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我所知道的另一种有趣且容易辨识的叙述方式,当属王朔所有。

不得不承认的是,王小波的文章里带着一点“痞”。王小波从未摆起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来教育人,更不曾以道德教化的名义批判别人。正相反,这两种姿态恰恰是王小波所批判的。王小波的杂文里总是带着嘲讽,他总是以一种嘲笑对手的姿态出现在文章里的。王小波不会摆出专家学者的面目,不会堆砌学术名词,也不会讲高深莫测的寓言。他的语言永远是通俗易懂的,他的故事常常充满黑色幽默。也许正因为此,王小波一直游离在评论界的边缘,不被权威认可。但他的追随者众多,这又是那些所谓权威不能企及的。王小波更不会以人类文明传承者自居。当一个人一心想着继承和创造的时候,他已经脱离了思考者的位置。在鲁迅、柏杨和约翰伯格等人的作品里,我也只读到他们冷静的思考,却从未看到他们以缺席者自居。他们都是生活的参与者,没有脱离这个社会。王小波也是如此。这也许是王小波与他们不多的共同点之一吧。

王小波是一位诗人,这绝非溢美之词。既不媚俗,也不媚雅,这正是诗人的特质。尽管他从未发表过一首诗歌,尽管在他的小说里大谈性与爱的话题,但我依然觉得,他对美有一种执着的追求。除了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里那些带着诗人气质的语句,他的小说里,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那种诗人的气息。那些朴素的、纯粹的词句,渗透出诗意。这是隐藏不了的。

王小波的作品绝不称得上伟大,只有像《白鹿原》或者《族长的秋天》这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绝世之作。王小波当然比不上陈忠实和马尔克斯在文学上的成就,这毋庸置疑。王小波寄托在小说里的,是对有趣的追求,是对权威的抗争。可以说,王小波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杂文的一种注解,是另一种形式的补充。要是不读王小波的杂文就读他的小说,就不会轻易领悟到内中滋味。

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件事我必须说明白,我说自己是个坏蛋是往我脸上贴金——我坏起来没心没肺,根本是个操蛋鬼。我整天失魂落魄,做坏事也做得很糟。我在床上抱住她——双人床很大,就是让两个人躺的,她身上很光滑,就是让人抱的——心满意足,进入了梦乡。”比起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这样的王小波,更值得我亲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