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的心理学》笔记(3)
1.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孩子磨蹭,有时是正在积攒内心的力量,去面对他不愿意做的事。第一件需要改变的事,就是停止催促和唠叨,给自控力的小芽一点时间,让它慢慢破土长大。不能只孤立地盯着学习。而要看到,学习和玩耍、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迁移。
2.真正的安全感,是父母坚定的陪伴,是全然的接纳。是让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家,是永远为他敞开的,他是值得被爱的。
3.,旅行的意义,不仅是看不一样的风景,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
4.被逼迫的勇敢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真正的勇敢,从来不是逼出来的,是包容和爱的滋养下,内心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力量。内心有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才敢放心去探索这个世界。因为他知道,只要他想回来,随时都能回来,父母就在他身后,是他温暖的港湾和坚强的支持。
5.“乖孩子”们长大后怎样了?
每一个生命的最初,都是活泼泼的,有着旺盛的、无拘无束的能量,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活出自己,是生命力的本能。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通过不断地事、和人打交道,与外界发生反复地碰撞,通过外界的反应和回馈,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边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内心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变得强大。成长,离不开不断地做出选择,不断地试错。这是人生的重要一课。“乖孩子”们早就把父母的意愿内化进自己的头脑,自己真正的想法早已被压抑到内心的最深层了,发出的声音太微弱,以至于很难听到。结果是,自己为之努力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想要的。就像女孩A,看起来有了高学历,有了稳定光鲜的工作,却越来越迷茫,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其次,乖孩子会更容易感到自卑。自卑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导致自我评价过低。而对自己的充分认识正是通过不断尝试、不断选择才能获得。
乖孩子们不敢尝试,他们怕出错。怕做错了会受到父母的批评,担心父母因此不喜欢自己了,而他们又是多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只敢待在一个确保不出错的安全范围里——不逾矩,就不会出错。
然而,不尝试,就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力发展不起来——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更加不敢尝试,形成了恶性循环。乖孩子的内心往往很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适度的挫折和批评就像风雨,可以让孩子的根基扎得更稳。而乖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起来鲜艳饱满,实则经不起风雨。
乖孩子听惯了表扬和赞美,稍微受到点挫折和批评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成人世界里,这样的人不难见到,平时看起来聪明伶俐、自信大方的一个人,一遇到事就乱了阵脚,慌了神,归根结底还是不敢尝试,经历的风雨少,历练不够。做事优柔寡断,没有主见,总是在纠结,也是很多乖孩子的共同之处。乖孩子们做事往往犹豫不决,不敢做选择,总是处在纠结中。因为他们心里没有自己的标准,按照父母或者社会主流的意见来吧,又不太甘心。又总是担心做错了选择——他们太害怕犯错了。还有,自我不够强大,容易发展成讨好型人格。
6.如何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我从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一是制定一个规则。二是适当地做些妥协和让步。三是适当地示弱。四是做这些事时,一定要心平气和。
控制住自己不去唠叨和说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养成时刻自我觉察的能力,控制住操之过急的心态。当我们管住了自己,明确了界限感,让出了权利,孩子也就会慢慢学会管理自己,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不再是问题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后记里总结说:什么是成功的一生?做自己,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我深以为然。有多少人,人到中年,却依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这一生为何而来。迷茫,焦虑,随大流,又将这一切传递给下一代,妄图以己之“昏昏”让孩子“昭昭”。
7.增强孩子的意志力,需要你的“稳”。温柔,其实就是一种“稳”。它不仅是态度上的柔和,还是在关系中散发出来的一种氛围。孩子会感受到。
“稳”意味着,对结果不苛求。我们总是急于看到结果,希望自己说的话,孩子立刻能理解,理解了能马上做到,不只做到,还要做好。恨不得今日种,明日收。对结果不苛求,尊重孩子,尊重客观规律,放低预期,就不容易激起情绪,也会生出更多耐心。
“稳”意味着,你一直都在的陪伴和引导。希望孩子坚持,就用行动带着孩子一起坚持,交流坚持的心得,互相鼓励,而不是像监工一样,只会用言语的小鞭子驱赶他、指责他。
“稳”意味着,内心笃定,相信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不会被东南西北风吹得焦虑不安,也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你稳当了,孩子就会感受到,心里也会变得踏实。要相信,坚忍不拔、沉稳自信,不是靠方法技巧教出来的,不是靠唠叨指责灌输进去的,而是一个人内在就有的、向上向好的生命动力。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稳稳依托的心理环境,用鼓励和欣赏、陪伴和引导唤醒这股沉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