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确处理失败的高手眼中,为什么失败和成功反而是近义词?

2020-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后浪科普

一直都有人告诉我们,年轻人要多去尝试,多去体验失败,但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的从失败中走出来,诸葛亮的兵法中有一句话“善败者不亡”什么是善败?指的是懂得处理失败的人,在未来才能有赢的机会,事实上大部分人心中都害怕失败,觉得失败是灾难,是羞耻,如果可以的话,相信我们都不想跟失败扯上关系,甚至不想去搞懂它,因此大部分人都会下意识待在自己熟悉和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舒适区,不去做任何新的探索和尝试,认为这样就能和失败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人生就像是一场越野赛跑的比赛,你有选择不跑的权利,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身边的人可能会从后面慢慢的赶上甚至是超越你,而如果你选择尽全力的去奔跑,在奔向终点之前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因为你可能走错了路,或者不小心踩到了坑里,但也只有成功克服这些挫折,才有机会走到最终的地点。

在成长的路上,失败是一件无可避免的事情,但奇怪的是,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来自肉体上的失败和伤痛,却往往不能承受失败对内心产生的负面情绪,一个人在失败后能否还能重新的站起来,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能否抵抗那些负面的情绪,诸葛亮口中的“善败”,指的也就是如何在失败后还能保持着心中的那一团火焰,只有人们心中那一团火焰不灭,才能够再找到机会东山再起。而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有效的处理失败,帮你培养出一个可以从失败中快速的重新走出来的能力。

首先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失败,所谓的失败指的是自己在努力了之后还是达不到预想中的目标,可以理解成是实际情况跟自己预想情况之间产生了差距,这个差距的距离越大,失败后带来的感觉会越强烈。

比方说有两位大学生为了能够在考试上取得一百分的成绩,决定闭关一个月埋头苦读,拒绝任何的社交活动,每天不是读书就是睡觉,最后一位学生得到六十分的成绩,另一位得到四十分的成绩,这时候你会发现双方内心中挫败感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人们在努力之后还是不能达成目标的挫败感取决于实际情况跟预想情况之间的偏差,而这个差距所带来的挫败感,是让人否定自己的努力同时怀疑自己的能力,最终做出放弃的真正原因所在,而为了减低这个挫败感,大部分人会习惯性降低自己的预期,这样的话即使失败,现实和预期的差距也会变小,挫败感就会降低。

这时候你可能会反驳,人类没那么的脆弱,但我不认同,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失败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在经历很多次的失败之后还能继续的向前,但有些人只是经历一次失败之后就承受不了选择放弃,为什么呢?

我在心理学中找到一个理论——自我解释,也就是对一件事为什么发生的习惯性解释风格,通俗点的解释是我们内心中的那一个自己的声音,这个解释风格决定了一个人在失败后会不会选择放弃,比如刚刚那一位拿了四十分的同学,他是如何看待自己拿了四十分这件事?是运气不好还是自己不行?这会决定他之后会继续的努力还是会一蹶不振,这个例子或许有点极端,但总的来说,放弃这个念头的形成,往往是因为一个人自我解释的方式偏负面而导致的,这就是为什么悲观的人比起乐观的人来说更容易选择放弃,因为悲观的人对于事物的解释方式都是负面的,所以想要处理失败,不被失败给击倒,就需要从自我解释这个维度来下手,这里分享三个小方法

第一:分清楚我和我的行为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都希望把失败的事情跟自己的失败混为一谈,比如最常见的是把比赛中的一次失败或者工作上的一次失败,看成自己人身上的失败,彻底搞混了我的失败和我的任务失败这两个概念,人类是一种喜欢钻牛角尖的生物,会很习惯的把局部的失败看成人生整体的失败,但如果这样做的话,对于失败的解释上,人们就会倾向于去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努力,放大生活中的负面部分。

此外,由于我们对自己和对任务的预期是不一样的,所以混淆这两个概念的话,实际和预期之间的差距会更大,需要承受的负面情绪就会越多,这时候就需要分开这两种概念,要告诉自己,先不说未来,过去的我们一定有过成功的经历,为什么需要否定掉这些自己曾经的成就呢?有些失败虽然带来很大的损失,但也只是一次任务或者一个事件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一生,除非这个失败是会导致死亡,不然的话对于我们而言真的只是一次失败而已,熬过去就行了。

在《反脆弱》中有一句话是“任何杀不死我的,最终都将使我更加强大”所以把失败看成我的任务失败,而不是我的失败,把这两件事划清界限,会让我们倾向于去找寻失败的原因,争取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因为这时候对于失败的解释会从我为什么这么失败,转变成这件事为什么会失败。

第二:把失败变成一个养分

万维钢老师说过“失败和成功是同义词,不应该是反义词,这两者和什么都不做才是反义词”这说明失败这件事一定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之后才会失败,而不是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就定义自己失败了,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既然做了一些事情,那么就应该是略有收获,至少我们找到了一次失败的方法。

在一次巴菲特年会上,有人问查理芒格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芒格说“最重要的是失败,我一直拼命的搞清楚失败在哪里,然后竭尽全力的去避开它”很多的时候一次的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坏事指的是我们在同样的地方,以同样的方式失败了两次或者以上,相信就算是一名坚强和乐观的人,在这种带着重复性质的失败下,或许也会有承受不了的那一天。

这里我建议把自己的失败给记录下来,无论是用什么样的形式,写日记、写分享或者单纯的记录都可以,要提醒自己以后千万不要踩到同一个坑,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的注意力会从失去的状态转变成获得的状态。

第三:寻找一个观察者

我们都知道,在伤心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寻找一个好朋友或者闺蜜来吐露心事,是一件非常有用的方法之一,因为这能让我们心中的负能量有一个可以宣泄的地方,同样的,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也建议这样做,但不只是单纯的寻找一个聆听者,我们也应该找寻一个观察者。

因为当一个人面对失败的时候,关注点会本能地集中在负面的事情上,甚至会下意识的放大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导致自己陷入一个死循环中,因为这时候我们的脑中只有一个声音,或许有点奇怪,你今天可以试着以后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尝试去观察自己脑中的情况,你会发现自己脑中只会有一个声音在说话,而他会用一种负面的角度来解释自己遇到的事情,企图说服你放弃现在做的事,这个声音就是开始时说的自我解释的概念,因为只有一个声音,所以我们会被牵着鼻子走,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观察者,一个能够站在第三者角度看待我们的人,来帮助打破被这个困局,当然他们不一定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但一定能够告诉我们一些没注意到过的细节,比如自己被忽略掉的优点,或者自己的特色等等,帮助我们形成了另一个正面的声音,来抗拒这一个负面的声音。

想要走出失败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件事很难,而是这件事看不到希望,所以只要能够看到一丝的希望,就像是在黑暗中的一丝曙光,会让我们有一个前进的动力。

结语

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一些已经付出而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很多人不能重新站起来的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接受自己曾经付出的那些努力,时间或者是金钱,没能给自己带来任何的收益,但失去的加上不可挽回的事物,就不要过度的去在乎它,从失败中走出来的能力,是每一个人必备的能力。可以尝试刚刚的三种方法,第一,分清楚我和我的行为;第二,把失败变成一个养分;第三,寻找一个观察者。

从失败中走出来需要勇气,重新开始也需要勇气,我们在未来不可能不面对任何的失败,但希望你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能够快速的走出来。你有没有被失败打倒过?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如何走出来的?欢迎说出你的的方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