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打卡表培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少犯错误,快速成长,但是苦于没有好的方法,我相信和我有一样苦恼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我也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以期能够让自己快速进步,直到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点曙光。
《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很多人都看过,相信不同的人读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我大学时候读这本书,除了当时激励了一下自己,似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作用了,而且时隔多年,这本书对我的激励作用也烟消云散了。成甲从这本书里联想到了一个词汇——“对标管理”,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助于养成好习惯的方法,值得练习并内化为自己的武功。
“富兰克林想到的办法:提前设立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每日检查下自己是否符合期望的标准,是就表扬下自己,不是的话就想办法调整。在实践中我该如何使用这个方法?我现在想到了两个:第一就是用“种子习惯”App,每天打卡。这适合于养成一些简单而不用怎么去思考的生活习惯,比如早上喝白开水,每日一万步,每天吃一个水果,见到人主动打招呼之类的。但是对于一些有点内涵的习惯,就需要动笔了。比如说,如果我们决心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对自己的要求,那么我们就需要准备一个检查表,然后每天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一项项检查自己当天的行为和思考过程是否符合表格里面的要求。如果做到了,就画一个勾,如果没有做到,就打一个叉,这样我们就容易发现自己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要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自己的期望标准,是因为这本书已经被全球的精英人士广泛认可,值得认真修炼。当然,这“七个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其他的习惯。
成甲认为,“每日反思对标,其实是一个‘打卡’的过程,记录每天对标的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坚持反思,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因此,坚持对标记录,能够通过正反馈,加速习惯的养成。”现在网上流行各种形式的“打卡”,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打卡”比较容易操作,执行起来无多大困难;其次,打卡记录下来以后,便于分析和事后反思。在线的“打卡”还有社群监督作用,不过我认为还是自己的纸质打卡更好用,可以定制,能够有书写的空间,便于记录自己想法。所以,我用word做了个简单的checklist,然后在淘宝上找人用B5尺寸的纸张打印装订成200页的本子。每天仔细对照打卡。这也是一种刻意练习。
成甲说“每日反思同样的内容,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有关自我催眠,我的了解不多。但是我认为这样做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把一些期望的标准缓慢而持续地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形成本能,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然后呢?我们最怕的就是没有然后。必须持之以恒地用优良习惯去替换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
成甲说“把对标的过程标准化为‘对标——对表——对照’三个步骤,让反思日记在对表环节,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为什么要这么划分呢?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管理的方法,只不过平时没有什么人会想到用这种方法来管理自己。对标是形成一个具体的操作目标,对表是生成执行工具,对照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了。这么划分一下,就解决了“做什么?用什么工具?怎么做”这三大难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需要注意的就是打卡表要在一页纸上,不能翻页。另外,打卡纸也要有一点空余给我写心得。鉴于我的桌面比较小,我选择的是18.5cmx26cm的B5纸张,打印装订成册的。
最后总结一下重点:第一,我们需要设立一系列对自己的期望标准和行为习惯;第二,简单的生活习惯可以用“种子习惯”App去培养,一些有点深度的习惯需要用本子打卡的方式来记录。
附录:我自己使用的打卡表
https://pan.baidu.com/s/1pLbko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