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刀锋》读后感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等待爆发的火山

在一位老师的推荐下开始阅读早已收藏的《月亮与六便士》,不过读完心里不仅有一丝失望,更有一点愤怒。也许是因为这本书名气太大,所以期待能像《1984》般给我带来震撼的感觉,再加上老师的推荐,结果期望越大,越容易失望。失望之余,更对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追求梦想之路感到一丝愤怒。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绘画梦想,毫不犹豫地抛妻弃子。极其冷漠地夺走挽救他生命的斯特洛夫的妻子,并将其逼死。他在塔希提岛上娶妻生子,也是为了有人照顾、便于绘画,完全谈不上爱情。

这一切行为同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全背离。我最不赞同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其个人目标而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性。像斯特里克兰这样的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都普遍存在。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负我”。就我个人而言,在以伤害、背叛他人的前提下去实现人生梦想,这样的道路我宁可不走。

在回味《月亮与六便士》之余,我读了毛姆的另一本名著《刀锋》。因为好奇心驱使,我想看看同样豆瓣评分为9.0的《刀锋》是否也会如《月》一般让我失望。还好,这一次我没有失望。《刀锋》的男主角拉里在追寻个人梦想之余,总是尽力地帮助别人、挽救别人。为了让已沦为妓女的昔日好友索菲回归正常生活,拉里甚至愿意在没有爱情的前提下与其结婚。同样是没有爱情,有的人将他人利用为工具为自己服务,而有的人却愿意牺牲自己以换来他人的幸福。

《月》和《刀》都在谈论人生的追求,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斯特里克兰走的是自我实现之路,而拉里走的是自我完善之路。感谢毛姆先生为我们刻画了完全处于两个极端的人性,让我们既能看到生命中的冰冷和阴暗,也能看到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这两本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告诉我们人生需要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就去追寻目标。读完《月》一书后我有一个困惑:“当我愿意放下手中的便士,抬头仰望月亮之时,却发现找不到月亮该怎么办?”。答案在《刀》中寻到,如果看不到、不知道心中的月亮,那么就去寻找它。如果不能成为实现梦想之人,做一个追梦人也是好的。

但我真的愿意放下现在的一切,放下家庭和孩子,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吗?而且我的梦想在哪里?我还能有梦吗?

舍得、舍得,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真要舍弃之时,需要真的智慧与勇气。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能慢慢拥有它们。

最后想说《刀锋》的翻译非常棒,尽管因为时代的原因译者周熙良先生使用的是民国时代的白话语,但在克服最初的阅读不适感后,我完全沉浸在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中,以至于有时会忘了这是一本译作,也暗暗庆幸能体会到民国时期的语言之美也算一种完满。就如一个人能接受各种佳肴,川菜、粤菜、鲁菜、浙菜来者不拒,香的、辣的、麻的、甜的、苦的、香的、臭的都能适应,这也算一种完满。可惜的是在网上查找周熙良先生的其他译作时,发现不少人都不适应周先生的风格,这也算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