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纠结要不要读博的你
一转眼已是博士的第三年,即将面临延期毕业,顺利成为别人眼中可怕的“大龄剩女”。
如果还有机会可以重新选择,我大概率是不会选择跨专业读博了,即使不跨专业也不会了。
或许我的经历可以成为一个失败案例,供诸位正在考虑申请博士的同学作为参考。
我目前是经济学博士三年级在读,除了将硕士阶段写的论文投了水刊发表之外,目前没有任何发表。正在写第二篇小论文,第一篇写完还没有投稿,与此同时,我同级已经在准备6月份的毕业事宜,对比鲜明。
通过和其他人对比,我发现自己有很多不适合读博的特质,如果在硕士期间就能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那现在估计能做到自洽,偏偏现在的我无法自洽。
硕士期间,我导师对我的评价是:“太乖了”,但这个“乖”是贬义的。一开始不以为意,后来才明白“乖”这个字代表着没有主见,放在学术上来说,就是没有批判性思维。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便是:无论参加什么学术会议,我永远在努力接收别人给我传递的讯息,但几乎提不出问题,即使在听的过程就努力想着我需要反驳他(她)的观点,但我就是没法形成问题。在科研中便是:我看了很多文献,但是我不能找到可以研究的点,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当然这可能与我不够勤奋有很直接的关系。
乖带来的弊端还不止于此,我发现自己是适合执行任务而不是自己给自己安排任务的人,可偏偏不巧的是我博士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是“放养”,导师不会对自己的研究做过多干涉,也不会给我们选题,需要自己去找。这种模式对于本身已经入门,且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人来说,那是再适合不过了,因为我导师不会给学生任何不属于我们的任务,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的,但对我这种自控力不强,且科研没有入门的人来说,感觉是灾难。
所以又回到原点了,读博其实不应该考虑该不该,而是要思考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我研究生期间也并没有什么成果,只有一篇中文核心,写硕士毕业论文期间也很痛苦,但写完居然莫名有一种成就感,就是这种虚无的成就感让我误认为读博可能也没想象的那么可怕。我现在仔细回想自己当初读博的动机,我已经拼凑不出来了,可能是随波逐流,只是想试一下,也可能是逃避就业,但我能确定的是,没有一条理由和我适合做科研有关。虽然当时身边的老师同学都觉得我的性格坐的住,适合读博。
说到坐的住,我又不得不提另外一件事情,无法避开的感情问题。如果读博之前已经有一段很稳定的感情,或者已经走入了婚姻,这种状态对于读博有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科研无疑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稳定的情感状态不会耗费个人太多精力,并且能在你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感情的困扰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偏偏我还是容易内耗的人。入学的时候25岁,那个时候也没有多担忧,感觉自己还年轻。但现在28岁,心境已经大不相同,虽然我的生活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但身边的人都已安定,自己还一事无成,那种挫败感无法言说。
所以,稳定的感情状态可以是单身、已婚、恋爱中,但不能是需要耗费个人大量时间维系的脆弱关系。
除此之外,经济状况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可能有些导师项目比较多,给学生发的劳务也比较多,但我导师几乎没有项目,所以没有额外的补助。每年回家最难受的都是父母依旧辛苦,而我还没能为家里做出任何贡献。如果是像我一样农村家庭的姑娘,学的专业也不是很有钱景,尤其是文科专业的话,读博可能需要慎之又慎,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我很感恩父母一直都让我自己做选择,不管好坏都需要自己承担。我无数次埋怨自己,后悔做过的选择,耗费了很多时间在频频回头。但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自己选的路,总得想办法熬过去。我的一生最多不过3万天,珍惜每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