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偏内向,家长别急于改变!

2019-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星彤_苏州正面管教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学生,他说自己童年最讨厌的,就是经常被人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说话”。最后总是被周围的人定义成“内向的孩子”。

“我只是不爱说话罢了,又不是病。难道内向一点也有罪?”

他的故事让我想起另一个案例。

小伊也属于“不爱说话”的孩子,但她的阴影似乎更深。

“那时候家里经常来客人,吵吵闹闹,好不容易要走了,爸妈为了让我显得有礼貌,每次都让我跟客人、亲戚一个个说再见。于是几岁的我只好站在门口跟大家说再见,‘叔叔再见,阿姨再见,爷爷再见,奶奶再见……

“然后大家会夸我有礼貌,可他们哪知道我有多煎熬。我都恨不得快速说完拨腿就跑。

“爸妈是做生意的,总觉得我的社交能力要提高。问题是他们这样逼我,让我觉得很累。好像不爱说话就没出息一样……

内向者领导力的思想领袖珍妮弗·康维勒在《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说:“内向不同于害羞。害羞是害怕和社交焦虑造成的。尽管二者有些类似的表现,内向是一种偏好,不应该被看成是个问题。”

问题是,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为“能言善辩”才是“情商高”,大人也希望孩子“活波开朗”。

正因如此,我们总是忽略内向者的关键特性:注重深度、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孤独等,使他们更易成为卓越领导者。

内向的孩子更善于倾听

“我们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用一生的时间来闭嘴”,内向的孩子之所以话少,也有“谨慎”的成份。也因此对人事观察的深度甚于广度,更擅于倾听,并且容易捕捉到对方真正的兴趣。

当内向的孩子对某个人感兴趣,他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和好奇,会让他更有人格魅力,虽然不能八面玲珑,却能因此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更牢固的友谊。

比如扎克伯格,脸书营运长桑德伯格就说他“既害羞又内向,对於不认识他的人来说,他可能不是位暖男,但其实他是——对谁都是。”

而活泼可爱的孩子虽然更受欢迎,但这种性格特点使他们不能够细致入微,考虑问题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做出更准确的反馈。

我相信许多父母会发现,你对孩子“活泼”、才艺的关注会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注重细节:懂得付出而知礼节,更关心他人。而这些,正是内向的孩子外在行为的体现。

内向的孩子观察更仔细、更体贴

所以他们不会大大咧咧想说就说,而有更多的沉默、思考。

思考不仅让内向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理解事物,也能更理解、体谅别人。

多年前我曾教过一个4岁的小男孩,白白净净,一看就是那种天生文静型的,话不多,不像别的孩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活力十足,习惯一个人玩玩走走。

有一次我嗓子哑了,做完游戏后他就走到办公桌,把我泡着胖大海的水杯拿给我,让我喝水。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内心的触动,他才是个4岁的孩子,不仅观察细致,还那么体贴,让我时隔多年想起来心里还是感动。

内向的孩子会更享受孤独

有句话说,独处是内向孩子的能量来源。这句话似乎也很科学——心理学家发现,无论是体育、乐器、还是学业考试,喜欢单独训练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精湛的技艺;而以口才为主的职业,比如主持人、演说家,内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

单独训练和学习保证了在集体训练时无法达到的强度,学习者的精神也更集中。或者说,人在单独工作时会更有成效,这无疑是性格内向的人更喜欢的方式。而独立思考的效果有时会更理想,就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内向的人可以花好几天去想一个棘手的问题,并强迫自己想出领域的最边缘处在哪”。

发挥内向的孩子优势

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不是改变孩子的内向,而是发挥孩子内向的优势。

每个孩子性情和所处环境不同,我无法给出具体意见,但我觉得有三个点是共通的:

准备:引导孩子在沟通前做好准备工作,形成习惯,这将有助于他应付各种情况的信心。

推动:推动不是强推,而是鼓励孩子去面对挑战,真正的潜力才会被激发。比如公众演讲。

练习:创造机会。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鼓励他,陪伴他,这样孩子同样会有所成就。

教育不一定是改变。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利用孩子的特性,引导他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最好的方式。

有娃家长学校,让家庭教育简单高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