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学与思》(14)六经病证与经方
《经方的学与思》(14)六经病证与经方
六经病证与经方
黄岐之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称六经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本文集《经方的学与思》之(1)~(13)经方为六经病证的基础药方。
1、太阳病证分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有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和太阳伤寒证(麻黄汤主之);太阳腑证有太阳蓄水证(五苓散主之)和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主之)。
2、阳明病证分阳明经证(白虎汤主之)和阳明腑证(大承气汤,瓜蒂散主之)。
3、少阳病证(小柴胡汤主之)。
4、太阴病证(理中汤主之)。
5、少阴病证分少阴进化(寒化)证(四逆汤主之)和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猪苓汤主之)。
6、厥阴病证(乌梅丸主之)。
六经病证是中医认识人体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是对因外感产生病证的辨证模式。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众多,因此,又有表、里、半表半里的证候及传变,六经病证经方远不止上述十三种方。
方证是药方与证候的对应,有人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药方的辨证要点相符便可以确定治病的药方,开方下药治病,其是并非完全如此,这仅是方证思维的一个基本辨证原则。经方的辨证思想是先人的实践总结,凝聚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之理于药方之中,经方表现了六经、八纲与药理的结合。也就是说,药方与证候对应是诊治的有效方法,是辨证的表面形式,在实际诊治的各种疑难病证中,还需进行细心的各种辨证思维,将其合参,才能获取有效的经方。方证的基础在于理法方药的辨证思维,只有纯熟的基础才能有最高境界的“方证”,否则,如果只讲方证,难免误医误人。
六经是基于人体十二经络对人体六气(寒、热、湿、燥、暑、风)的影响,三阳三阴是人体阳阴关系的源泉。太阳经为表阳,主热,少阴经为表阴,主寒;阳明经为里阳,主燥,太阴经为里阴,主湿;少阳经为半表半里阳,主暑,厥阴经为半表半里阴,主风。六经之六气的特征决定了六经病证的寒热虚实表里。
六经病证之经方中草药的组合,针对病证的寒热虚实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扶正祛邪。并由病位表里,考虑了祛邪有出路。
中医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一般说来,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里,在上属实用吐法;在里、在中属实用下法;病邪半表半里,气机不调用和法;病的性质属寒用温法;病的性质属热用清法;积聚、积滞属实用消法;正气虚弱,机能不足的虚证用补法。
表证有表阳证(太阳病),宜发汗,有经方“桂枝汤”和“麻黄汤”袪邪从“汗 ”;经方“五苓散”祛邪从“汗”;表证有表阴证(少阴证),有经方“桃核承气汤”祛邪先从“汗”解后“下”;经方“四逆汤”祛邪从“温、和”;经方“黄连阿胶汤”祛邪从“和”;经方“猪苓汤”祛邪从“清、下”。里证经方“白虎汤”祛邪从“清”;经方“大承气汤”祛邪从“下”;经方“瓜蒂散”祛邪从“吐”;经方“理中汤”祛邪从“温”;半表半里经方“小柴胡汤”袪邪从“和”;经方“乌梅丸”祛邪从“和”。
除此以外,经方因病证的轻重不同而有所区别,因病证传变不同及交叉而有变异。
张仲景之《伤寒论》医学经典是集经方之大成而作,是习中医者必修之著作,所以,中医大师们没有不熟悉《伤寒论》内容。
(《经方的学与思》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