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打破对学习的成见
如果不花费无数小时的时间进行刻苦练习,没有人能够培养杰出的能力。——《刻意练习》
01什么是刻意练习
我将刻意练习总结为: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此原则应用挺广泛的,我在克服拖延时用到了,在准备考试时也用到了。之所以将大目标分解,并专注于其中的小目标,是因为:
一、减少做这件事情的心理压力,启动更容易了
二、专注于一小部分,更容易成为专业人才,如《国富论》对分工的描述
三、每次完成小目标给奖励,利于完成回报周期很长的大目标
02重要概念
“心理表征”是书中少有的专业词汇,其概念为: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小泽觉得心理表征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是心理暗示,它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例如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提前写好了提纲,想好了例子和观点,这就是心理表征。中国乒乓球队世界冠军的累积,营造了良好的团队文化,这也是心理表征。
同肌肉记忆一样,心理表征也是熟能生巧的。围棋专业运动员在下子之前已有了全局的考虑,钢琴家在弹奏之前对曲谱了然于胸,这些都是刻意练习后形成的优秀心理表征。
03错误思想
成就=天才
认为天才在确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一种常见且有害的想法。
人们普遍推崇天才说,看到年龄小的孩子取得非凡的成就,我们会直呼天才,例如对奥运冠军全红婵。
会出现这种想法,小泽觉得是大脑的适应机制在作祟。我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不够天才,把别人的成功归功于天赋异禀,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认别人比我们更刻苦认真,仿佛这样会伤害我们的自尊。
可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天才在一个人成才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绝非主导作用。作者分析了各种年少成名的例子,无一没有证明刻苦练习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信成就与天才挂钩的人,很难持续地努力,因为天才是出生注定的,无法更改,在成功之前他已经找好了失败的理由,这理由十分坚挺,无可撼动,最终他实现了自证预言。
成就=一万小时
认为成就是练习时间的累积,这种想法也是有害的,因为它忽视了方法,以及我们常见的,突破舒适圈。
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是芒格的偶像。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练习在写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在象棋上没有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原因是他在写作中一直突破了舒适圈,不断进步,下象棋却没有突破,尽管他没日没夜的下棋,棋艺却没有增长。
我们日常中也有这样的体验,一份工作做十年,如果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和做一年也没有多大区别,流程标准化的工作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突破舒适圈在心理上是不舒服的。好比我常去一家餐厅吃饭,它就是我的舒适圈,如果让我换一家,我会担心花了钱还比不上前一家。
虽然心理上不情愿,但一旦突破能够带来心理上巨大的愉悦,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快感。舒适圈的突破也要讲求方法和节奏,一次前进一点点,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
成就=意志力
那些能够年复一年坚持高强度练习的人,可能具有一些罕见的意志力天才,或者是“勇气”或“持之以恒”的品质,我们其他人就是不具备这样的品质。
这个想法也是有害的,认为一件事仅靠意志力就可办到,《自律力》这本书曾发表过同样的观点。
小泽觉得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差不多的,受人性的制约,不存在谁多谁少的区别。我们在日常中观测到的不同人意志力的区别,是由于监督和激励机制造成的。
例如,小泽在高考时,能够坐4个小时,保持专注地答题。但小泽躺在床上,能够连续4小时地看短视频。我们对自己的意志力估计不当,当处于有利的环境中时,我们是能够胜任复杂任务的要求的。
04写在最后
最后想说两点,第一是即使知道刻意练习的法则,收集了前辈成功的经验,做起事情来仍然困难重重。
作者让一位研究生训练记忆数字,一段时间后效果很好,后来把他的方法告诉给下一次测试者,在过程中仍然举步维艰。
知道不等于做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第二是,小泽经过思考认为,刻意练习法则适用于有标准流程的技艺,如钢琴、象棋等,对于没有标准可言的领域,刻意练习不适用,比如投资、艺术。
无论多大年纪,你仍然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找到完成目标的乐趣,但前提是,你得破除脑中错误的思想和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