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想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财经·投资·理财

用数据告诉你,理与不理,“财”的区别

2017-06-04  本文已影响1188人  小懒保财记

在银行工作六年,看见很多这样的客户,当中有存款很少工资固定的打工一族,也有定期收取分红或者房租的存款很多的村民,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存定期,拿着一个本子或者一沓定期单子,一有钱进账或者存款到期就跑来银行存起来或者续期拿利息,他们不愿意听你介绍任何银行理财,基金或者其他非定期理财产品,即使收益比定期高,他们会很高调的告诉你:没关系,钱少一点就少一点,最重要的是保本。也不愿意你跟他们讲保险,觉得亏钱,更对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那些没什么研究而不甚在意。你说他们不紧张那些收益吗?他们却可以算准了每一笔定期的到期日准时到来续期拿利息,也会因为今天是星期天银行不开门续期续不了要延后一天而不满的跟你叨叨利息少了,更加会为了其他银行比这个银行浮动高了那么百分之零点几的定期利率或者多送一罐油几袋米而不嫌劳苦的提十万八万现金出来再跑到别的地方存。

持这样的理财态度,假如你是七老八十的老奶奶老爷爷,情有可原,可如果你是需要养家糊口的中年大叔,或者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维持这样的方式,再怎么斤斤计较那点利息,也不能对你的被动收入有多大的改善,更不用说按照如今的通货膨胀率来算,虽然你收获了定期利息,但是其实到了最后本金和利息加起来的钱,可能还不如你刚存的时候有用。若想让自己的钱保值增值,就要好好的用算定期利率的那点精力,想想只存定期是否靠谱,是不是要多接触一下别的理财产品。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帅小伙,或者是个最爱买买买的花姑娘。就更要好好的看一下下面的小故事了,我不会跟你讲什么大道理,只用数据来说话。

用数据告诉你,理与不理,“财”的区别

 很多人提起理财这个词都会觉得很抽象,觉得理不理无所谓,影响不大,甚至我在银行里面也会碰到不少只有活期存折或者卡的客户,觉得钱少,或者存不存定期买不买理财差别不大,那点利息还不如他自己一个月赚得多,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好好的算一算。

故事的主角叫小花,女,25岁,大学毕业工作三年,未婚,某公司职员,假设小花收入比较固定而且不会增长,有5000块每月。小花每个月的花销不多,租房子500,用来打扮化妆的钱 1000,吃和用的生活费1000,水电杂费500,共用3000,余2000。为了简化数据,增强比较,假设小花不用养家糊口,不用教育养老买房之类的规划,这剩余2000块我们暂且不谈其他,全部用于投资。那么,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做法带来的不同收益差别会有多大?

我们暂且把小花的理财能力分成五个级别

1,小花觉得自己钱不多,懒得理,干脆存银行,不动,按照银行活期利率算一年大概是0.3%。

2,恩,有银行的哥哥介绍保本保息的定期,还有看起来还算稳健的银行理财,不拿白不拿,干脆一发工资就拿来存定期,存够金额了再用来买理财产品,假设综合年收益率4%

3,小花研究了一下各大基金网站,觉得基金的收益还是不错的,于是选了几个排名靠前的基金用于基金定投,固定自己每月定额定投,综合年收益约10%

4,小花学会了基本的理财投资知识,懂得什么时候做定投更加好,知道不定额定投的方法,还学会了怎样选股票基金和找白马股,综合起来投资,年收益约15%

5,小花是个理财高手了,对于各种理财产品都比较了解,在她管理的投资下,年收益达到20%

每月2000块,这五种不同的收益率带给小花多少收益呢,我们用万元为单位,分别看看她在5年,10年,15年,20年,25年,和30年后可以获得多少。

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可能会很惊讶,尤其是最后的那个数字,月存两千都能变成千万富翁?要是真的可以保持20%收益坚持投资,到了小花50岁就已经是千万富翁了,而55岁后更加令人咋舌。假如今天你只存银行收活期利息,存到30年的收入,其实相当于每个月一发工资就存定期存20年,可是如果你是理财高手,10年就能做到这样的收入了。如果你只存定期,存到30年的收入还不如用来做普通定投的20年,而如果你是理财高手,不用15年就能做到这样的收益。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这个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复利的威力相当于原子弹爆炸,这个数据就很好的显示了时间的力量,理财的本质就是善于利用时间来创造财富,总结来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从时间上看,短期内收益随着收益率上升的上涨幅度并不大,五年之后5%的收益率差带来的收益相差的也就一两万的距离,但是时间相隔越长,收益的差距就越大,到了30年以后,5%的收益率之差,带来的就是几十万到几千万的距离了,只要有一定的收益率,每一个五年的递增,就是收益上一个很大级别上的递增。

2.     从收益率上看,从0.3递增到10的收益率,对于收益的影响也不如从15递增到20的收益带来的利差,间隔时间越长越能体现这一点,收益率的递增,对于收益也是一个很大级别上的递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可以看一看复利的曲线图。

在确定金额的情况下,前十年的本金和收益加起来变化是不大的,但是十年之后,时间越往后推移,金额越大,当本金滚得足够大的时候,它的投资收益甚至可以超越之前的投入,那么本金翻倍的时间就可以越来越快,所以收益率越高,时间越长,收益增长得越快。

很多小伙伴可能又会问了,小花能存下两千,而我只能存下五百,五百能有多少利息呀?其实,如果要算收益,我们可以直接拿上面的那些收益的数据除以四,即使少了几倍,到了后来,也是一笔不错的收益了,而且,我只算到了55岁,看懂复利曲线的小伙伴们一定会懂,时间越往后推移,收益上涨越快,所以,你越年轻,你的潜力越大,赶紧好好的把自己的时间利用起来吧,时间是个很宝贵的东西。

在这里,为了显示这个“财”理与不理之间的差别,我们简化了数据,把小花的应急资金及买房教育养老规划一并抹去,剩余的闲钱都用作投资用途来增值,有的小伙伴看到这样的数据便会觉得很冲动,既然这样。那我干脆只留下那些应急的资金,然后所有闲钱都用来投资好了,我单身狗一个,年轻有为,暂时什么都不用想!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子呢?其他暂且不论,我这里要简单的说一下理财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账户:用来保命的钱,也就是保险。

一说到保险,又让我想起以前银行里的客户,大部分不愿意了解的人除了不相信之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们会板着手指计算保险的收益,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太亏,连定期都不如,骗人的,不值。今天我们先不从生离死别的角度来谈论保险,既然是算亏不亏钱,我们就好好看看,到底是会怎么样的“亏”钱?亏多少?亏得值不值?

我们还是用故事的主角小花来讲,假设小花还是一个有一点理财观念的女孩子,省下的那两千块钱都用来投资基金定投啊,债券什么的,适中的收益率是10%,然后有一天,一个叫做普尔的专家告诉她:你应该拿收入的百分之十来配置收入十倍的保额的保险,以小博大,保证自己在大病或者失去赚钱能力时候继续有收入。于是小花听从了他的意见,从2000里面拿了500块来配置保险,我们先假设小花配置的都是不返还的或者是暂时不返还的保险吧,配置年限依然是30年。也就是年缴6000块的保费缴30年,按照这样的配比和小花的岁数来讲,其实也能买到蛮高保额的保险了,我们暂且按照小花收入的十倍来算保额吧,也就是60万。剩下的1500继续用于投资,那么30年里面,少了500块钱每个月的小花到底亏了多少钱?

在这里,我特意引用了12%的收益率来进行对比,我们先来看看前面两个差异的数值,B栏的是购买了保险的小花的收益,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时段里面小花因为生病残废或者死亡失去工作能力之后,我们可以把那个时间段后面的收入抹去,然后加上60。C栏是没有买保险的小花,任何一个时间段失去工作能力之后,便要全部把后面的收入抹去了。

那么按照这个表的数据来看,假如小花买的保险都是没有返还的,只有到小花50岁之后失去工作能力了,她的收益依然是比买保险的小花优胜的,但是50岁之前任何一个时段,小花出现问题了,对于买了保险的小花来说,她都是亏的,而且越年轻亏得越多。

买保险看似是“亏”钱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财富其实不止包括金钱,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例如资产,健康,赚钱能力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你的生财能力,如果连生“金蛋”的鹅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金蛋”呢,所以,虽然保险是“亏”的,但是从功能上说,它却无比重要,在理财上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用你一小部分的钱,来保住你大部分的钱,与其说保险是保命的钱,不如说保险是保“财”的钱。

如果仅仅按照账面上算,55岁的小花是亏了差不多一百万的收入,之所以加上后面那个D栏,是想告诉你,其实那些看似很大的差距,看似“亏”了很多的钱,只需要调整百分之二不到的收益,到最后亏了的都弥补回来啦,甚至时间越长还能赚得越多,而且小花依然拥有很不错的保障,不用担心自己发生什么状况之后给家里人带来什么负担。

所以,大家看到这些数据,是不是觉得学好理财真的很重要?当然,现实生活之中远远没有上面的数据讲得那么简单直观,还要考虑年龄的影响,收入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影响,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等等,真正的理财远不止这些,除了投资的钱还有保命的钱这两个账户之外,理财还有应急的钱,和保值增值的钱,分别应用到不同的功能面,从横向来看,理财分了四大账户,纵向上看,理财又分了六大规划,理财是一个整体考虑的过程,更是贯穿我们一生的规划的过程,也需要随时按照个人情况做出调整,但是如果我们懂得规划,懂得投资的同时做好风险控制,未来的收益都是可观的,看的到的。

所以,还说自己没有钱,理不理财都无所谓的小伙伴们,看到这里,是不是应该赶紧拿出计算机来,好好算一下自己要怎么合理的使用每一分钱呢,赶快好好的系统的学习一下理财投资的知识吧,也许你与富人的差别,就在一个“理”字,越早“理”,越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