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悟苏东坡

感谢朋友,让我知道了广州还有苏东坡的遗迹,这么多年来,在生活中真切感悟着那些东坡先生那些优美的诗句内涵,认知东坡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深厚修养,也一直在追觅这位可爱的文人留下的足迹……
记得读初中时,一位要好的同学和朋友要随家人离开新疆回内地读书,这位文静漂亮但忧郁的女孩,走时在我们这些好朋友的笔记本上留下了一句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令不晓人事的我们惆怅不已。当多年后再相逢时,我们都各自经历了种种人世苍茫,惟有儿时的友情不变。多少朋友的遭遇都似乎在印证这首诗,每当皓月当空,望月思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
读大学的时候,我是不知道喜欢苏轼的诗的,喜欢的是雪莱、拜伦、普希金、李白等浪漫大师的诗歌,还自己涂抹了一本诗集呢(那时侯,少男少女哪个不是诗人呢?呵呵)只是记得一位同学的名字叫“张一蓑”,是她做中文系教授的妈妈起的,当时只觉得这个名字比较悲凉些,后来同学给我们做了解释。曾经听过那教授妈妈做鲁迅名篇的讲座,那激情四溢地朗诵演绎了鲁迅嬉笑怒骂的风格,多年之后还在耳边回荡。我想东坡的诗句“一蓑风雨任平生”也是这位妈妈希望女儿在难测风雨的人生路上能够从容行走的心愿吧,不过,我这位同学好象一路平平淡淡,没有如她饱读诗书、从大上海支援新疆、一辈子奉献寂寞边陲的父母那样经历坎坷,也算人生一幸吧。
报社工作曾出差湖北,在黄石(即苏轼曾任职的黄州)暂做停留,我得空就溜出去了,去追踪苏东坡留下的踪迹,正值青春年少,人生大幕顺利开启,心里张狂得很呢。我一心只想去旷达的古战场旧地去放声诵读一番东坡先生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去体验古人情怀。当然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哪里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胜景,辉煌历史过去,只留下现实一片空寂;我泱泱回来,才发现自己差点误了整个采访车的行程,大家先走,留下恼怒无比的总编和他的车等我,我还大言不惭的说去追踪苏东坡去了,结果总编哈哈大笑说:“如果有,我也去了……”
记得在当年参加文学沙龙,一帮文友们都很喜欢苏东坡的风格,聚会言笑间戏谈唐宋诗词,觉得在唐宋诗人中:虽然都是伟大的诗人,李白诗格调壮丽,豪放淋漓,有点风流;杜甫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少嫌潦倒……惟有苏生这一凡间天才在人世间起伏跌宕,却能独守一份旷达超脱、高阔飘逸、自由壮阔的心灵,也算是中国文人中少见的豁达智者。
二十多岁的时候遭遇爱情,虽然没有悲欢离合的凄丽,但也感受到了浪漫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以无来由地钟情苏东坡纪念亡妻的那首词,每当看到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深情词句,想象两人“执手对望、无语凝噎”的凄凉场景,便要无端地泪落几行(呵呵,年少自作多情,哪里能真正体会生死不渝的爱情?)后来看到惠州六如亭苏东坡纪念爱妾朝云的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体会苏生在颠沛流离、世态炎凉的数次被贬中感觉到自己“不合时宜”,不为俗世所容,也感受朝云对他的至死追随的深情,顿悟:茫茫人海,崎岖尘世,有一人能能够识你、容你,也是三生有幸啊!
来到广州,我已经很少再读风花雪月的文学书,取而代之的是喜欢读历史书,读传记,在租住的广州师范学院旁边的小书店无意觅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甚为高兴,躲在出租屋的狭小房间里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本号称20世纪四大传记的书以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特有的睿智博学、又比较诙谐洒脱的笔触记录了东坡先生坎坷拂逆的一生。相对客观全面探视了大师的心灵轨迹,给了正经历人世沧桑的我不少启发,从遭遇挫折的执迷怨尤逐渐解脱出来……
踏入人世越深,越感受崎岖尘世路,越能感受苏东坡在面临人生的忧患时那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时多么智慧啊。
在他第一次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苏东坡虽然感到心中万种惶惑,但他能在荒凉之地也见到感到生活之美。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真的很喜欢那种对人生的旷达与热爱:“……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辗转于数次贬黜、几度升迁的无常世事中,诗人分明已经是感到人间炎凉寒冷、坎坷失意了,真想“乘风归去”啊,但是他还是不愿做翩翩仙人,逍遥于清幽的琼楼玉宇,还是觉得人间自在丰富,宁愿享受人间万千气象、万千感受。
如林语堂先生的评价“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一颗博大睿智的心灵流露,所以才能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美的诗文,千古传唱,从古代的歌姬百姓到现代的流行歌手……
记得当年兴起做个人网页的时候,我看了不少文学网站,对苏东坡的介绍都是零零碎碎的,很想做一个以苏东坡介绍为主题的网站,把东坡先生的作品和后人对他的评价以及东坡的足迹遗址资料集于一网,也是表达我对东坡先生的热爱仰慕之情。
结果那些IT公司的小同事们个个笑我追错了星,我说我与你们已经有了文化代沟了。这些同事脑袋里都是电脑软件、硬件的,做的都是什么工具箱网站、什么歌星twins姐妹追星网站了,怎么会喜欢追慕古代诗人苏东坡呢?我把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那篇文章发给他们看看,结果一位同事告诉我,看了当苏东坡在杭州被诬陷入狱时,“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 余秋雨先生的评论是:就连那盆洗脚水也充满了文化的热度!小姑娘说:看到这里,她都感动得快哭了。呵呵,秋雨先生真是会煽情啊!不过可见,美好文学和人性的力量真的是可以穿越时空岁月、穿越不同阶层的阻隔的……
二

苏东坡不是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中国文人和封建时代的清高无为的士大夫,他即使困厄也要兼济天下啊!如林语堂先生所评论:“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他的人生实在太丰富多彩,坎坷一生中却回报世间太多的贡献,在书法、绘画、饮食、医药、养生、禅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惊叹的成就,在贬黜各地中热心赈灾、兴修水利、投入教育、注重医疗,造福了一方黎民百姓,处处留下胜迹、美谈,他把生命的苦涩,化做了甘泉,慰籍了自己也润泽了苍生的心灵。
他在被贬的岁月里,曾经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惠州、海南………呆过,在每个地方呆的时间都不超过三年,真是“身若飞蓬”、辗转漂泊啊,但是都给当地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旅游海南时看过在海口五公祠旁边的东坡塑像两侧的对联“此地空留胜景,何人能比苏三”,从真诚、淳朴的对联中感受到的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无比景仰。
的确,苏东坡在当时被贬黜官员们哀叹“千之千不还,生度鬼门关”瘴疫横生的南蛮之地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生活,却为海南人民开天辟地地培养了三个进士,在蛮荒之地播下了文化的火种,留下了东坡书院的遗址;还指导缺水的海南人开凿了泉眼,当然现在没水了;他和海南人民都相处得很好,甚至给街头卖环饼的老婆婆做了一首诗,帮她卖饼“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成了中国第一句广告诗,记载在广告学书籍中;
可惜我在西湖边上只看到了一下那著名的白堤,没有看到更多的遗迹,其实苏东坡在那里兴建水利工程,治理运河,进行公共卫生建设,设公立医院(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并且积极赈灾,连续几次上书皇帝直言灾情,请求拨款存粮,拯救百姓于大饥荒之中,并且在杭州数次上表皇上宽免百姓债务,把老百姓从王安石变法的恶果中解救出来,做了很多好事,他还创造性的开发了美丽的“三潭印月”,没有苏东坡的诗意“欲把西湖当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也就没有味道了……
在惠州西湖我倒是收获巨大,不但拜了“朝云墓”,还搞回来两个苏东坡手书的诗画拓印本。
一幅是“合江词”,是写惠州江景的一首诗,挂在我家的客厅里,想为满室的“俗物”增添点清新诗意;
一幅苏东坡画的墨竹,挂在书房里。苏东坡是在被贬黄州开始画画修身养性的,“兼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行草尤工”。看了很多竹图,苏生画得确实跟别人的味道不一样,正所谓每个人心中的竹子都是不一样,大概苏东坡的竹子更加磊落、坦荡,更有超脱凡尘的诗意吧。如林语堂先生所评论“苏东坡本人心智才华上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光耀照人”。
三
苏东坡不只是只会舞文弄墨、儒雅温文的文人,而且是毕生追求清明政治的思想家,一个勇敢的民生斗士。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对这位天才的描写很传神的:
苏东坡年幼时,由母亲教他读书写字。有一次,他读到后汉书的『范滂传』,范滂是一位清廉公正的官,却受到朝廷其他人的毁谤.陷害.下监,但他毫不畏惧,仍坚持做该做的事。小苏东坡看了非常钦佩.感动,便对母亲说:“要是我也学范滂,母亲会允许吗?”其母程氏立刻回答:“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这段对白很有意思,值得天下望子成龙的母亲效仿),而他的父亲苏询也是一位写过《辩奸论》名作的侠义之士,苏东坡从小受这样的家庭教育,长大之后也一直在实施他的政治理想。
中国封建统治史充满了党派之争,如柏杨所说的:中国历史的酱缸文化,只有大家都陷身其中,沆谶一气,才能免遭诬陷排斥的祸患,但那种蛆龋卑劣的政客之争苏东坡是不屑于此道的,他只为百姓利益而斗争,所以无法为政客所容,那种朋党之争的阴影笼罩了苏东坡的一生。身处北宋新旧党争之时,两党相互倾轧,苏轼也深受波及,后来新党再度得势,苏轼更是一再被贬至偏远南方。
记得当年读历史书,上面记述了王安石变法这次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改革,觉得苏东坡是属于保守势力一方,后来看了些历史评述资料,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的确王安石当时在大宋积贫积弱的时代厉行变法,并采用了超越时代的金融调控方法(如青苗法),如柏杨所评述是富于智慧远见的,而且王安石的文学造诣和清廉人品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是他的理想化变法超越了时代,在激进极端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给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大益处,相反弊端明显,如当时史书上说的“商业停顿,百姓失业”(甚至有的史学家认为正是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运动,导致了大宋帝国的衰颓,从而招致靖康之耻)
而且王安石残酷地排除异己的政治权术也为人不齿,反对改革的司马光和苏东坡都受到了排挤迫害。
在后来二十年当中,苏东坡一再努力,积极上表,设法挽救农村的经济破产,请求政府归还没收的财产,宽免贫民的欠款,终于使神宗皇帝完全彻底废止青苗法,把老百姓从王安石新法的恶果中解救了出来。
而且苏东坡表现了相当的政治理性,他是明智客观、尊重事实的,在司马光重新当政时,他建议司马光区别对待,保留那些经实践证明合理的王安石新政,如赞成实行免役法,免得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糟蹋了老百姓。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可谓在封建时代少见的民主大斗士,可能因为林先生是在美国用英文写就这本传记,评价未免理想化偏执了些,但是称他为民生斗士则是当之无愧的。他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当时写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引述历史,陈述现状,反对激进极端的的青苗法。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显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他熟读历史、能够纵横上下论述比较史实的治学功底都显然可见,充分显示其博学多知与大无畏的精神。
中国古代民主思想萌芽中对现代读者最重要的两个论点,一是孟子所说的君权民授,一是为政当容清议。两点苏东坡都阐述到了。他警告皇帝说:君之为君,非由神权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拥护。为帝王者不可不知。还告诉皇帝,千万不可用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服从。
苏东坡认为,一个好政权之得以保持,大部分在于不同的政见合理的发挥其功用。他比较中国历代政府制度的异同,而阐述了监察机构其所以存在之必要与其基本原则,说明了一个发挥自由功用不惧利害的监察机构所代表的,就是真正的公众意见,这可谓其在民主思想上超越了历史的一个突出表现;可谓博古通今,推理有力,见识卓绝!然而,等待他的却是立遭罢黜……
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土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他的名篇《留侯论》也体现了他的大勇、大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即使后来横遭磨难,他也并不改其志。当年王安石得势之时,他在政坛坎坷不达,后来他的同党——旧党当政,他仍然失败。在结党营私的封建统治阶级中他永远是个特例,永远站在百姓利益和文人社会良知的一边。
他在旧党党政,遭群小捕风捉影、诬陷弹奏的时候愤而反击,上书皇后。他力争的第一项是“广开言路”。 他在为“人应当有不同意权”而奋战。在表章里他指出朝廷官员都表示同一意见,或因怕开罪于人而避免表示意见,皆非国家之福。君臣当表白自己的意见,如此于人于事,方有助益。倘若帝王所赞同的群臣都说对,群臣便都成了孔子所说的乡愿,是足以招致亡国之祸的。但是文人若不能独立思考,无批评的勇气,言论自由也终归无用。苏东坡极其担心当时的暮气沉沉,读书人已经忘记并不敢用头脑思索。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苏东坡要说出此言实在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的。
苏东坡先生能有这样的政治远见和勇气,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取决于他心中的那股“气”,是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所推崇的“浩然之气”。
孟子的一个弟子曾经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
四
苏东坡身上可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综合统一,他完善的修养、伟大的人格让人无限敬仰
苏东坡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是对其人性的最好的写照。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真是个天真不晓世事的诗人,更是一个宽怀仁义的伟人。
经过乌台诗案,苏东坡深陷朋党官员和文化群小的围攻。后来遭二次迫害是当他年轻时代的故友章淳当政时,全面恢复变法新政,章淳以反对王安石新政为名,残酷迫害苏东坡等反对变法人士,将已届五十多岁的苏东坡贬黜到遥远的岭南惠州,还惟恐他随遇而安过得舒服,又将其远谪当时中国本土以外文化藩篱之外生存条件恶劣之极的海南岛。还特意派其以前与苏东坡有过节的人去当地当政,意图借刀杀人整治苏东坡,苏东坡在这位昔日朋友的苛酷荼毒之下,陷入晚年极为悲惨黯淡的境地,这位章淳,可谓展示了人性中最为残酷卑劣的一面!
对章淳这样的仇敌,在他失势被贬的时候,苏东坡是如何对待他的呢?苏东坡听到章停被贬滴的消息,他写信对黄实说:“子厚得雷,为之惊叹弥日。海康地虽远,无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大夫人也。”
他给其子章援的回信如下: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因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所知。建中靖国之意可恃以安。所云穆卜反复究绎,必是误听。纷纷见及已多矣,得安此行为幸。见今病状,死生未可必。自半月来食米不半合,见食却饱。今且连归毗陵,聊自想我里。庶几少休,不即死。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
如同他以前倡导民生、反对杀婴恶俗、上书求宽免贫民欠债中所表现的悲悯情怀和人道精神一样,苏东坡宽宥了这个行将老去的恶人。
不要说他太仁慈心软,没有这样的胸怀气度,他又能写出那样高旷超脱的诗歌和为民做那么多的好事么?
我想苏东坡是在人生困厄,中国文人一向追求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属于他的过人的精力、深厚充沛的生命力无法得到发挥时,一直在寻找生命的突破口和无限乐趣,否则怎样解释他在文学、哲学、历史、书法、绘画、饮食、医药、养生、禅学乃至天文地理方面都广泛涉猎,孜孜追寻?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在于超越了同时代文人的思想气质的局限。在苏东坡那个时代,词正在盛极一时。宋词是以柔靡伤感而著称的。柳永即是代表,比如他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记得当年古代文学课上老师调侃我们说:“你们不要一到考试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个可怜样儿啊”,呵呵)。苏东坡是在被贬黄州时才发现了词,对此极其喜爱,苏东坡不但成为一代的大词家,而且脱离那种柔靡伤感的陈词滥调,在坎坷人生当中却写出豪放洒脱的词,成为这豪放词派的代表。
正如他评论自己书画时说:“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他和米芾等北宋南派画家共同创造了以后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书画同源的中国画(以前时唐朝吴道子为代表的工笔细描画)。他把书法的技巧节奏与诗歌的气韵情调结合于一体。创造了韵律意境于一体的中国画,尤其以墨竹为代表,泼墨而就,一气呵城,这也是他一向的洒脱明快昂扬个性的在绘画上表现与宣泄吧。
苏东坡先生一生都在不断反省思考、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佛教、哲学等多方面寻求生命的感悟。
他在四十多岁贬黜黄州时写的《安国寺记》里说:
“余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唱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差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 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谢。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他在晚年困居海南时还完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尚书》、《易经》三书的注解。
在苏东坡身上,达到了集佛家的的超脱豁达和儒家家国天下、积极入世思想于一体的境界,他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开始钻研佛道以求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也曾迷过荒唐的炼丹求长生术,但他更多是接受佛教哲学中达观思想的安慰,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对现实生活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其实这两种思想之间是有冲突的,但东坡先生凭借其高贵的人性和积极理性的人生修养,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与和谐。
五
正如东坡先生的诗所阐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生命肉体在岁月长河中难以留下痕迹,但人的浩然之气时可以长存的
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窃以为文学也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心灵世界的窗口,更让人们应该孜孜领悟的东坡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优美感人的情怀,以及他崎岖却快乐、满怀喜悦、那么富有充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奥秘。
要感谢文学,在那个专制黑暗的封建时代、在人情寥落的沧桑人世间,慰籍了一代大师不为俗世所容的寂寞情怀
感谢文学,使我们能穿越千年时空的隧道去造访大师的心灵,感受一颗睿智、丰富的心灵的脉动
希望未来我的孩子也能喜欢苏东坡,喜欢看历史书,使平凡的人生能够得到美好文学和伟大心灵的感召和启迪……
附:史实参考资料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诗词选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