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8 刀背震骨之苦——《人间失格》读后感

2019-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酥香手撕鸡

知乎上有一条回答说:“个人不建议太丧的年轻人读《人间失格》。”

自忖我是一个还算开朗的人,于是抱着试着读一下的想法,我到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间失格(上海译文版)【日】太宰治、竺家荣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读除日本以外的外国文学的人,原因之一是外国人的名字着实难记,其二,外国人的脑回路和中国人不太一样,读起来忘性大,有时便体会不到剧情发展的乐趣。也正因如此,《百年孤独》我至今没读过。

但日本文学不太一样,一方面,日本人的名字和中国人一样,也是姓+名的形式;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原因,日本的文学受中国影响比较大,写作上的相似之处还算比较多。

但读《人间失格》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中日之间描述苦难的方式之不同。

以余华的《活着》为例和这本书作对比,打个比方。

活着余华

《活着》像是用刀刃将人剥皮拆骨,再一一陈列在你的面前,让人心里产生刺痛,不忍直视;但《人间失格》却像用刀背不停地拍打你,以一种敲皮震骨的方式给你留下“内伤”,乍一交锋时似乎觉得不过如此,但事后触及,却有如风湿病一样,难免会隐隐生疼。

也许是日本人的性格相较于中国人更为隐忍吧!看书中《维庸之妻》这篇时,结尾描述妻子受到侵犯后的心理自始至终也只有一句:

若是真的有神灵的话,请你现身吧!

翌日的拂晓时分遭到侵犯,“我”还是若无其事地照常背着儿子去店里工作。

连发生了被侵犯这种事后都只是照常生活,余下来的生活的苦难能有多大呢?

开篇的《人间失格》也作为了书名,它讲述了一个与人间格格不入、最终被认定为精神病人在乡下疗养的年轻人的故事。“疗养”这种词汇似乎只应该用在老年人的身上,但到文末了,主人公“叶藏”也只是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虽然已然“白发骤添”,“恍如年过四旬”。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说实话,这篇文章对我的心境是有些影响的。我从前虽然想过会有人处境凄凉,但我从来没像读书的那一刻这般与他们贴近过。

我想起了《孟子·梁惠王上》中,齐宣王“以牛易羊”的故事:齐宣王看到底下人要杀牛,觉得不忍心,就让他们改成杀羊。

当然,对这个故事众人的褒贬各异。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齐宣王是有仁心的。

生活中的苦难是拯救不完的,入眼之事得解一二便好了,至于见不到的,只要不去想,心里就当它们不存在了吧!

早先便见过太宰治的名句:

我本来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乍一看,这句话似乎格外的绝望。但再一看,它说的却是有关希望的事情。也许像“划破漫漫长夜的第一缕阳光”、“汪洋大海中漂流的枯木”这样的比喻,就是对它极佳的形容了吧。

只可惜太宰治最终没能找到那截枯木,溺死在了茫茫的大海里。

天使从空中飞过,听从神的旨意隐去双翅,像乘着降落伞一般飘落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落在北国的雪原,你落在南国的蜜柑田,而这群少年落在了上野公园。我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如此。少年们啊,无论你们今后度过多少岁月,都请不要介意自己的容貌,不要吸食香烟。若非节日,也别喝酒。长大后,请多加爱惜那性格内向、不爱浓妆的姑娘。

这也是有关希望的句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