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的相声必须没落(原创)

2020-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民民爱写作

相声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从广播红到电视,后来就衰落了,若不是郭德纲发轫于小剧场的新传统相声挽回了人气,相声是否会就此没落,还真说不好。

红极一时的相声为何衰落?有人说是小品的挤兑,有说是各种文化产品的兴起让人们的兴趣转移,郭德纲则认为是电视局限了相声的表演。

我认为相声没落的关键是因为牙齿脱落,脱落了讽刺的牙齿。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功夫,而讽刺则是相声的魂。

《连升三级》,说的貌似是巧合,但巧合并不见得会引人发笑,巧合背后皇权肆无忌惮下的荒诞才引人发笑,而那句“一群混蛋”的点评,更是如三伏天喝一杯冰镇扎啤般让人痛快。

讽刺权贵有风险,后来相声中讽刺的多是底层小人物的贪婪、愚蠢等,小人物没那么大势力,不会拿相声演员怎么样,小人物忙于生计,也没有时间拿相声演员怎么样。虽然相声的牙口不太锋利,但是好歹有牙。

可能是拿劳动人民开心也不符合新时代的精神,讽刺小人物的相声也只停留在传统段子里了。至此讽刺渐渐从相声中消失,歌诵相声兴起。讽刺的牙齿脱落,就只剩下用巧合来制造笑点了。郭德纲曾讽刺过这样的相声是对口的某报。当然郭现在地位不一样了,要注重自身形象,嘴下留德,很少这样冲人肺管说话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这高于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是艺术对生活的深度挖掘,挖掘出生活表象下的本质,让人们产生为什么这个人会过上这样的生活、会遭遇这样的命运的思考,而不是将生活本身拔高。

而歌诵相声,却是在将生活本身提高,一开始是拿特殊当一般,如将先富起来的很少的一些人的生活状态说成是所有人的生活状态,后来还嫌不过瘾,就将创作完全建立在YY(意淫)之上了。

某对相声演员的某段相声,还在某相声大赛中获奖,其风格就是如此。

逗哏的扮演一农民,捧哏的扮演一城里人。捧哏的一开始对农村生活很是不屑,逗哏的就让他大开眼界,说农民们全部住二层小楼、用上了大哥大、有自己的汽车,每天山珍海味,城里的妹子抢着要嫁到农村……捧哏的就一次次扮演惊讶,相声在这样所谓的包袱中结束。

不知道评委为何喜欢这样浮夸风格的相声,或许是契合了建设新农村的主题?反正我是不喜欢,并且也笑不出来。反感之处如下。

一是有这样的农村吗?以我所接触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怎么着在全国也能达到中上水平吧,但我是没有看到过。当然我没看到过并不代表没有,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吧。将这样没有什么代表性的农民拿出来说事儿,无非是想让人们相信全国农民都过上了这样幸福的生活。你侮辱了农民的智商

二是你不但侮辱了农民的人格,也侮辱了城里人的。作品中将城里人刻画成趾高气扬、极度瞧不起农民的形象,将农民刻画成小人乍富、不知道自己姓啥的形象,城里人对农民前倨后恭,典型的势利眼。农民急于向城里人表白自己的富裕,给人感觉没有一点儿涵养。这样的城里人和农民,观众怎么会喜欢的起来。

三是扭曲的金钱观。整个作品就是围绕着金钱来表演的,有钱就是大爷,没钱就什么都不是。社会现实也许是如此,但是文艺作品不能再推波助澜,那样只能让人价值观越走越偏。

这样的作品,其实就是拍马屁拍在马蹄子上了,想拍农民的马屁,但是农民并不会喜欢,也许是拍中了某些评委,但恰好也拍出了某些评委的浅薄。如果想把某种价值观植入人心,首先你得用作品感动人,只是在价值观上添枝加叶,甚至添油加醋,并不会感动人,只会倒人胃口。这样的作品,势必会被观众唾弃,被历史淘汰。

其实那一段时间,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也许正是这样的作品,彻底倒了观众的胃口,让观众远离相声,甩锅给小品、电视,都是耍流氓。

任何作品,远离了人民,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土地,都活不长久。死的是作品,连累的是承载作品的文艺形式。

YY出来的作品,必须没落。

欢迎关注公众号“知新长短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