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之时间是可以流动的
近日在山区小屋,与一位长者久别重逢,晚餐后大家围炉闲谈。“昨天,今天、明天这部小品,我看了许多次,欢笑背后引发我对人生的思考。过往和历史予我们有什么意义?到底人生是需要活在当下还是活在未来?”长者似乎抛出话题。
鉴知得失
长者自问自答:历史记忆或许就是过去经验在我们大脑中的印刻。这些经验,包括了曾经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行动。
我: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可是个人感觉往往读历史,会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总是思考古人的抉择对错;想为己所喜欢的人物翻案,对厌恶的挫骨;假设各种历史可能性而陷于幻想。
友甲:鉴古知今,需要的是元认知,以史是前提,为鉴是过程,指导现今是结果。带着过去的经验,思索放在现今的世界,能带来怎样的思路和行动。
长者:历史与过往,不像当下那样能带来感觉和心灵的体验,而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是可以识记存储,需要时可以复述提取,更重要的是通过回忆过往,能够将过去的经验和当下的真实体验联系起来,在时间维度上将人的一生经历与心理活动串联成一个整体。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不断积累,然后通过思维、记录等活动,逐渐发展形成的。以史为鉴,就是鉴别曾经的感知、体验、思考和抉择在当时的得失比率。而在转换了时空的条件,在当前环境下,又能如何指导我们的行动。
体验当下
我:“您刚才说,当下的体验。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人作为一个个体,只有当下才会有体验?这个体验只有我自己才能知道?就好比午夜梦回的孤独寂寞,即便是最亲密的爱人也不能体会。”
友甲:心理学认为,人只能感觉到当下一瞬的感知(感觉器官)、情绪、情感和心理体验。回忆中的过去或者设定中未来的自己,我们都不能有具体而真实的体验,所以刚才你说,阅读历史容易让人沉浸在幻想中。这是因为我们的幻想中,自己是全能的上帝,屏蔽了情绪、情感和心理体验,完全依靠理性与意识做出各种无比正确的决策。而当人真正面对生活的时候,会因为身历其境而产生真实的感官体验与情绪的。
长者: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来;未来还未来临,无法把握;唯一能真实拥有的只能是当下,也就是一种临在的认知能力,清晰地察觉自己当下思维的内容和过程,注意力集中在内在的感觉和情绪的能量场,与自己建立深度的心流链接,消除二元对立的是非、黑白、对错,感受生命的能量。
认知未来
我:如此说来,讨论未来是否还有意义?如果说当下是一种感受和体验,那么未来在我们的思维中到底是什么呢?
友甲:过去的思考、选择、行动积累成如今的我;当下的思考、选择、行动积累成未来的我。我理解未来的关键在于当下的自己如何去做选择。
长者:深以为然,又不尽然。所有对未来的预测和设计,都必须基于当下的实际。人们说活在未来,实际上是认知未来,以当下的情况,根据逻辑思维,推测未来的可能,属于认知思维方式的逻辑推理。反向推理,我们笃信对未来的推理,在当下就依据推理结论来选择自己的主观思维和客观行动,一步步长时间以此为方向,认知的未来终究会转变成可以体验的当下。佛经《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可以转变的,不要把过去、当下,未来对立起来,将它们串联成一个整体,才是完整的你。让过去与当下联系,明白得与失,指导避害趋利,引导当下的感受体验与应对行动;让当下与未来链接,想要遇见怎样的自己,过着如何的生活,就让临在的思考、选择、行动都是指向推理的方向,让时间在我们的生命中流动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