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十二)

2018-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杨开仁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逻辑。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所谓的课堂教学就是精通知识的教师向未成熟的学生传递知识的作业,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新的教学观主张,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课堂”这一学习的场域,是在社会文化情境制约之下,在众多学生与教师展开各自活动的同时,进行着借助交互作用而产生影响的活动。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说囊括了三个领域的过程: 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并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前者反映的是“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后者反映的是“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

      “有效教学”的研究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学生成长应是衡量教学成效的公认的标准,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创造有效学习的三原则是: 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主体地参与学习。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可以大大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促进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 对话活动的机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从这种对话哲学出发,有效教学的研究蕴含着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第二,“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基于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第三,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就是实现从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型。

      “有效教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致力于合理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的创造,亦即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清楚地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抵制应试教育的失效教学、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展望: 决战课堂的召唤和教师文化的创造

      有效教学的研究召唤一线教师决战课堂。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校本研修,将最大限度地激活从事教学研究这个传统制度的生命活力。

      有效教学的研究催生教师文化的创造。围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也有助于每个老师更好地发展,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智慧——教学相长。

      有效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线教师将通过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有效教学研究的进展,借以激荡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