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诚善者美文美德简书会员优秀文集

一个理念贯穿始终——《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1章

2019-01-28  本文已影响26人  乐道也

心中有爱,尽心为人,推己及人,就能让人间充满阳光

孔子说:“参啊!我所讲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理念贯穿起来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其他同学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老师的道,只是忠恕二字罢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之十五

孔子所传扬的道,是他自己的一套思想学说。曾子呢,当时不过是一个小孔子46岁的叫做曾参的小同学。对于这位勤奋好学的晚辈弟子,孔老师是十分看好的,目测他将来会火,所以时常点拨他。这一次,看来是要让他总结和提炼一下孔门学说的根本理念。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同学啊!我所讲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理念贯穿起来的。

令孔老师没想到的是,这位小弟子听过后,眼睛都没眨一下,便说“唯”——是的。是什么呢,简直像黑道在对暗语,只有这师徒俩心知肚明。看来弟子已经明白老师的意思,并且也没有更多的疑问,于是孔子就不再说啥,走出去了。弄得在座的同学们全都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子出,门人问曰”“门人”指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师兄弟们,古人解释也有说是曾子的学生,似乎不太可信,孔子在世时,青春年少的曾参还未必有弟子。

见老师走了,同学们都焦急地问曾参:“何谓也?”咱们老师这话是啥意思?谁知曾参竟轻描淡写地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所讲的道,只是忠恕二个字罢了。“而已矣”,仅此而已,只是这样罢了。就这么简单吗?是的,就这么简单。平日还以为老夫子的道有什么高妙之处,现在方知不过如此。

那么,夫子之道,是否就是忠恕而已呢?孔子本人既没肯定,也没否定,总之,他没有给出答案。孔子只是说,“吾道一以贯之”。“贯”是串起来,贯通,就像用一根绳子把东西穿起来。指孔子所讲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理念贯穿起来的,能够用一个道理去统领天下的万事万物。有了这个根本理念,就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就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从《论语》记载的孔子思想而言,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要一以贯之的话,似乎也并不是忠恕二字就能概括得了的。但细究之下,忠恕二字确实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什么叫忠恕?古人认为忠是自守之德,就是要尽己,为人做事要尽到自己的本分;恕是待人之德,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叫人家去做,不能把自己所恶的加给别人。通俗的说法,就是尽心为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别人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别人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为人处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和原则。

可见曾参是从人际关系的实践途径中,从对己、对人所应持有的基本道德原则上,去理解孔子的“一以贯之”。他把对人对已看作是一个道德规范的两个方面,一以贯之,就是对别人对自己一个样,要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心中有爱,心中有别人,才能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阳光。假如为自己考虑与为别人考虑不一样,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又是不一样,就是不忠不恕,就是不一,就是无法贯通。这样看来,忠恕二字确实包含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统一而深刻的思想意涵,而这正是孔子思想学说中闪光的精华。

这场对话,可以从中看到孔子教育思想的真谛: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某个关键的时空点上,用一句话去进行启发,使其领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谓“顿悟”,更不是什么秘诀心传,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同时,还妙在留下悬念和思考的空间,让同学们去相互切磋讨论,分享心得体会,使其他懵里懵懂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对于曾参这位貌似比较迟钝,却在学道之路上具有深厚潜质的晚辈小弟子,孔子确实是化了心思去栽培的。

曾参是一个极厚道、极谨慎、极尽心的学生,只一个“唯”字,便让孔子放下心来,学生既已豁然贯通,就不需要再作赘言。“忠恕”二字,完全是在孔子的教诲下,经过曾参自己的独立思考,对孔子思想学说感悟到的心得体会,这两个字已经成为曾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了。

从孔子内心的想法,这样的归纳恐怕还不是很完整到位,离他对于自己“道”的定位应该还有一段距离,如果打个分数,大约也就八十分样子吧。他心中更仰慕并且汲汲以求的是一个“仁”字,因为只有仁道的理想,才能真正使人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忠恕之道,只是做到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已,所以一部《论语》,并非只讲忠恕孝弟。但对于曾参这样一个年轻学子来说,在这样的年龄段,有这样的领悟,已经足够了,可以说虽未全中却也不远。

仁道是至高无上的德,是圆满的境界,但不可能一步登天就能成功。追求真理的脚步是要一步一步走的,而忠恕之道正是人人都可以身体力行的实践工夫,从这里开始学,是通向至高境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打个比方,忠恕之道就是仁道的1.0版,是最基础的初级入门版本。看到自己致力于一生的仁道,能够有得意门生从“忠恕”二字的实践路径上去弘扬,孔老师已经心满意足了。余下的部分,可以让弟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去继续体悟、发挥。

至此可以明白,“忠恕”二字代表的,只是曾参同学对老师思想学说的理解,而并不能等同于孔子的思想学说就是“忠恕”二字。果然,曾参后来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在对孔子思想学说的深入探究中,又不断有新的感悟,认为“仁”才称得上是老师的一贯之道,提出要把实现孔子的仁道当作自己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此是后话。

本章这个成语很重要:

一以贯之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明忠恕也。

朱子:一以贯之,犹言以一心应万事。又云:及圣人告之,方知皆从此一大本中流出,如木千枝万叶都是此根上生气流注去贯也。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论语正义》:自古圣贤至德要道,皆不外忠恕,能行忠恕,便是仁圣,故夫子言“忠恕违道不远”也。

程子: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

朱子: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程子:“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焦循:孔子非不多学而识,多学而识不足以尽,若曰“我非多学而识者”也,是一以贯之也。多学而识,成己也;一以贯之,成己以及物也。仅多学而未一贯,得其半,未得其全,故非之。

《揅(yán)经室集》:“孝弟忠信,四德之道也。”此皆圣贤极中极庸极实之道,亦即天下古今极大极难之道也。若云贤者因圣人一呼之下即一旦豁然贯通焉,此似禅家顿宗冬寒见桶底脱大悟之旨,而非圣贤行事之道也。

《四书辨疑》:东坡以为一以贯之难言也,非门人之所及,故告之以“忠恕”。

《四书诠义》:夫非从事于忠恕者其积力久,几于会通,则未易知一贯。故曾子之告门人也,则借学者忠恕之事,以著明夫子之道。第一贯之旨非言语所易形容,而忠恕功夫则学者所当从事,故姑即此以明之。使其于忠恕而力行之焉,则一贯之道亦不待外求而可以循至矣。

钱穆:曾子以忠恕阐释师道之一贯,可谓虽不中不远矣。读者只当认此章乃曾子之阐述其师旨,如此则已。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后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正可以见学脉。然谓一部《论语》,只讲孝弟忠恕,终有未是。此等处,学者其细参之。

真德秀:天地与圣人只是一诚。天地只一诚而万物自然各遂其生,圣人只一诚而万事自然各当乎理。学者未到此地位,且须尽忠恕。诚是自然之忠恕,忠恕是着力之诚。孔子告曾子以一贯本是言诚,曾子恐门人未知,故降下一等,告以忠恕,要之忠恕尽处即是诚。

徐英:忠恕诚,仁之道,可以通于天下。仁而后有生,诚而后有物。生者天地之大德,物者天地之大用。舍诚与仁,无道也。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天下之大道,舍此莫由。

郑汝谐:圣人之道,自尽己之性,至于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至于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至于赞天地之化育,乌有二致哉?……此孔门之心学也。

全祖望:一者,诚也。天地一诚而已矣,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为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地之一以贯之者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圣人之一以贯之者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学者之一以贯之者也。其谓圣人不轻以此告弟子,故惟曾子得闻之,次之则子贡。毕竟曾子深信,子贡尚不能无疑。盖曾子从行入,子贡从知入。子贡而下遂无一得豫者,则颇不然。

云门隐者按:颇有人疑曾子鲁,不当有此境界;又疑曾子年轻,不当有此境界。然而,曾子之父既已是孔子弟子,可见曾子自幼既在孔门,幼闻圣言,心向大道,且其为学之基不可忽也;又,曾子为人孝悌且诚笃,由行而入。“孔子之道,卒于曾参传之”,则非曾子而谁也!

蕅益大师: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证。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真实贯得去,亦是有个省处,乃能如此答话。

李炳南: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学习参考书目】

《中庸》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会笺》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正义》 《论语点睛》 《论语意原》 《论语集释》 《经史问答》 《四书集编》 《四书辨疑》 《四书诠义》 《揅经室集》 《雕菰楼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