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佛学红林社菩提岛原创文学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四章

2018-03-23  本文已影响3人  红林主人

这一分是须菩提听完此经后自己的所感所悟,先是被此经所感动,也是被如来佛祖的良苦用心所感到。听到这里,须菩提犹如从雄伟宫殿的大门进入,经过重重玄关到达了正厅中堂,来到了此经的核心之处,所以倍感欣喜,油然而泣。这就像是我们经过千辛万苦,越过重重险境,终于找自己想要的宝贝,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一样,那种心境是最纯真最真实的。或者在重重迷雾中,看到了出路一样,在漫漫沙海中看到了清泉一样,《金刚经》一下子擦亮了须菩提的眼,清净了须菩提的心,让他的觉悟更上了一层楼,悟到了上乘佛法的精要,如此彻底的脱胎换骨,犹如得到了新生一般,所以哭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尤其是佛祖如来的三段论,是物,非物,名物而已,这简直是世间最能开启民智的钥匙,很有社会意义。对于儒家所说的君权天授的有力反驳,君权天授在佛法三段论面前不堪一击,天子如果为民而权,就是君权天授,否则就不是,只是借个君权天授的名而已!中国朝代更替不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三段论,是民智的启蒙老师,是人民的理论武器,这也是让历代皇权感到恐惧与害怕的地方,当人民用此三段论检验当权者后,得到“非物,名物而已”的结论后,民众该怎么办?要么用民主的方式弹劾皇权,要么用暴力替代皇权,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民主没有用,只有暴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这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须菩提的哭泣,和当年受苦受难的民众见到毛主席时的哭泣是一样,因为你们从此身心都会得到解放。

须菩提所说的“般若实相”,空如太虚,无有形迹,应该是“德”的范畴,德的特性就是包容性,只有空如太虚才能包罗万象,这种包容性是无限的,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无止境的,如环一般,循环不止,无穷无尽,只有这样才会无有形迹。般若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般若就是“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般若实相就是“德”,是实践“般若或道”的方式,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实践方式。

般若与般若实相就犹如道与德的关系。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也是道的体现。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