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如何“成功”的?
新年就要来了,几乎每个人都会为新年祈福。这些祈福词中,很多都是关于成功方面的,比如心想事成,事业有成等等。
心想事“成”、事业有“成”,成即成功。虽然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祈福求成,但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路需要一步步走。因此,弄清楚如何“成功”非常重要。
成功=能力*运气
在我们常识中,能够取得成功,一定事最有能力的。但从竞技体育的调查表明(《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里面有详细论述),取得成功还需要运气。就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情况就是,期末考试或者高考并不一定是平时学习最好的考的最好。
显然,训练的情况良好就能百战百胜的观点是错误的。更何况,相对于竞技比赛更多元化的、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各种工作,更不上不可能依靠能力就能取得胜利。
因此,如果你取得了成功,你要明白,这其中有侥幸成分;如果你要模范一个成功人士,肯定成功不了;如果你面对一件事觉得准备不够充分,也可以大胆一试,只是要注意控制风险。
运气=基础比率*个人能力排名率
这就是对运气的细分。
简单来说,基础比率就是这项工作成功个概率。个人能力排名率,就是你在这个行业里,你个人能力能够排名的靠前比率。比如,排名第一名,相当于靠前100%。
这个公式,是从现在流行的赛道原理类推而来。赛道原理强调,如果过去二十年,你如果选择了互联网行业,只要一直坚持做事,就能获得不错的地位;而如果选择报纸行业,即便是当上了主编,也比不上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同学的收入。
所以,如果想要成功,首先要挑选那些顺应趋势、不断发展的行业,这才可以借上趋势发展提高的基础比率。
成功总是副产品
这个观点也可以阐述为:
没有成功的人,以成功为目标。成功的人,却不以成功为目标。
推到出这个的限定条件是,快乐的成功。也即,即便是有一些人达到了世俗意义的成功,比如有钱、有权,但内心并不快乐的人,并不再此。
这个观点,在多本书(节目)里面看到过。其中罗胖在《罗辑思维》里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徒手攀岩爱好,徒手盘完最难攀登的岩石后。记者采访,此刻想要干什么。他的回答,“回到训练场,继续训练”。
在我们认为他已经功成名就,无所追求了。但在他眼里,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而已。
因此,对于成功,有两个方面的视角:
第一个,“我”的视角,即我现在做的事,是我的爱好,我能在其中获取挑战的乐趣。
第二个,“社会大众”的视角,这个是人们对达成某项挑战给予的肯定。
沉迷“大众”视角,只是追求别人的评价,是很难感受成功做好一件事的乐趣。只有真正喜爱一件事,愿意为其花费时间精力,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合一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