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才”是如何练成的
打小时候,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灌输了无数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顿、爱因斯坦、高斯、达芬奇、莫扎特、居里夫人……,他们既天赋异禀,又勤奋异常,这让我们又羡慕又惭愧。我们总说自己没那种天赋,而父母则总认为你不够刻苦,特别是如果父母们知道一个非常时髦的“一万个小时理论”的话,你也许就会永远背个不刻苦、不努力的罪名。而今天这本书就是替你洗白的。
作者研究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成功需要刻苦,但真正的成就天才之道——刻意练习,又并不等同于刻苦。一起来看看何谓刻意练习!
首选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专注的去做这件事去训练。训练的意义在于建立心理表征,培养出潜意识。建立心理表征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刻意练习。
当我们想去做成某件事的时候,要突破三种错误思想,基因限制,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足够努力得努力就会获得收获。
当我们在做某件事遇到瓶颈的时候要学会保持动机,用寻找外部动机的办法去保持自己原本的动机。
说到练习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10000万小时理论”
但是,这个时髦的理论其实是对作者研究成果的错误演绎。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36931/56f169155f3fa78f.png)
1993年作者和同事发表了对小提琴学生进行研究的成果,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据此提出简单化、概念化的“一万小时法则”。这一法则随着《异类》的畅销而引起广泛关注。而这一法则之所以备受追捧,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事上花一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但是这个法则在很多方面都是错误的。事实上,各行各业达到杰出的时间都不相同,而且如果没有遵循刻意练习的法则,即使你花的时间再长,你也不可能做到杰出。此外,该法则还给出一个并不可靠的承诺,即在任何领域或行业,只要做到1万个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的专家。但作者经过广泛研究,并没有发现支持这样的说法的证据。
只有一点,一万小时法则和刻意练习是一致的: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变成业内杰出人物,都需要付出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
你必须花很长时间练习,因为你将与之竞争的人,已经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练习。
而刻意训练有这样的四个步骤,1产生兴趣,产生动机,2变得认真(有规律有计划的进行下去),3全身心投入,4学会开拓创新。我们要理解天分不是某些人特有的,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兴趣和动机。明白训练比智商更重要。同时家庭氛围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最后讲一个APP上的案例:
哥伦比亚大学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研究者韦曼和他同事,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他们学习物理,另一组则由两名助教采用刻意练习式教学方法。两名助教每节课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些物理学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回答,然后助教立即反馈答案,之后继续提出更难一点的问题。学期结束,两组学生接受同样的测试,刻意练习组的成绩是传统组的2.5倍。这项研究令人振奋,它意味着只要采用恰当的刻意练习方法,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绩效都能得到快速的放大。
本书是“唯天才论”的否定者,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可谓最好的诠释;当然还有一个版本是其后还有一句,“如果没有那1%的灵感,99%的汗水也是徒劳的。”姑且不论这句是不是发明家本人所说,但那1%的灵感也是来自千锤百炼的打磨之上,在这个时代中,很少能看到一个行业的小白能做出创造性的发明创新了。
生于一个怀抱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想成为行业的杰出人物,但梦想同时也是现实的,杰出人物无不来自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并不复杂,总结其关键词:目标明确,专注投入,及时反馈,不断挑战舒适区,找到行业优秀导师,强化动机,坚持练习。也许这些词你都听过,也许你会将其归结为正确的废话,那就从这本书开始给自己或者帮助孩子做个刻意练习吧,效果自然可以证明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