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目送》导读
《爱的艺术》导读(社工人读书会2019下)
亲爱的同学们,本期读书会共读书目是香港大学推荐书目———《爱的艺术》和《目送》。
《爱的艺术》作者是埃里希•弗洛姆,弗洛姆是一位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此书中作者诠释了关于爱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爱?如果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我们可以跟着直觉、感性爱上一个人,但要维持与保鲜爱情,势必要注入理性与思考。
《目送》作者龙应台,书中表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作者对父亲深深地怀念和爱。
这三周,让我们一起阅读《爱的艺术》和《目送》,随着作者的脚步,以作者的视角去看待、理解、感受“爱”吧!
推荐理由:
社工1834赵俊兰——《爱的艺术》
爱需要勇气,需要能力,需要责任心。爱情的美好,是上帝赐予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最宝贵的财富,这种高级而浪漫的情感,神秘、强烈、刻骨铭心,同时,爱情更多依赖感性,它如潮水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相对于亲情、友情,它更为强烈,却又更为善变。
爱在世间有很多种形式,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等。以一个综合的观点来看,基本上可以从神爱的发展来囊括这些种爱。这也同一个婴儿不断成长相类似,小我即大我。在原始社会,弱小的人类需要祈求神灵的庇佑,此时神灵仿佛人类的母亲,无偿的爱她的孩子们。随着新阶段人类不断发展,上帝这个形象逐渐诞生,这个形象仿佛慈祥的父亲,再逐渐过渡到正义、真理和爱的原则的象征,这样的国度中,做错事情要受到惩罚,有所成就会得到奖赏。这也就形成了自爱。笔者认为,随着正义深达人心,人们不仅接受正义、公平这些名词,而是能够践行,也就到达了博爱。爱在人和人之间,在人和万物之间。人对于上帝的信仰也从渺小仰望权威转换到了上帝在人心中,人相信客观事物的无限发展,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即相信爱。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开篇就调侃道:“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让我们能感受得到,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
从书的标题到书中每一个章节所引发的思考,都映射到了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的写作已超过半个多世纪,但精神的孤独与迷失依然是囚禁现代人的枷锁,故其思想依然对我们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指导意义。而《爱的艺术》,便是指引我们在爱、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爱尔克的灯光。对《爱的艺术》的阅读,印证了卡尔维诺对于经典所下的定义:‘每一次重读,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
当我们扪心自问,“爱是一门艺术吗?”就可以引发无限有趣的探讨,让我们一起阅读《爱的艺术》,并且期待听到你的分享!
社工1832肖鑫——《目送》
第一次接触到目送是因为杂志中一篇散文,在不出名的杂志中文章质控不是很到位,每篇文章看完都是相同的感觉,但是突然一篇文章让我读完眼前一亮,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作者,往回翻龙应台,只是摘抄于目送一章节一小段,可是留下的刚刚好,刚刚好总够让我感动,让我产生冲动去读完它,甚至不能等。
那篇是关于龙应台父亲,他会在人多的时候把三轮车停在很远,因为女儿是人民教师不想女儿丢面子,当父亲进火化机,原文是,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之后去了百度搜索,《目的》的创作背景,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就像有些书只能一个人看,所以静下心来,跟我们一起来读一本书吧!
资料推荐:
1.知网APP
2.百度APP
阅读方式:
1.纸质书阅读
2.“微信读书”APP阅读
3.喜马拉雅FM听书
本期读书分享会:
定于 第十四周 周五中午12:50
八栋五楼实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