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三十二天:看山川变动,品一国兴衰
本文《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系列由我爱刨根问底原创,今天是第三十二天分享。
地形图地形有很多种:有高原、有平原、有盆地、有山地、有丘陵。地形在不停地运动,也在不停的改变。地形给我们带来困扰,也给我们带来惊喜。
今天,我们就从地形的改变,来探讨一下——看山川变动,品一国兴衰。
下面以函谷关的建立和九原长城的建立、烂熟于胸的“愚公移山”为例讲解。
函谷关一:函谷关历史变迁
1.函谷
函谷,因其纵深犹如一个长长的匣子,时人称作函谷。《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上卷第二章《国耻昭昭》中记载:
西周时期,函谷本无关隘。周平王从镐京东迁洛阳之后,将原来是王畿之地的渭水平川全部分给秦部族。
历史在这里明确记载:函谷地理本没有后世险要,由秦部落辅助东周开始后,原先的周王室之地赏赐秦部落。秦国进而建立。
2.函谷关由来
为了更好地守护秦国的国土,秦国大刀阔斧,将地形进行改造:
为了防止山东诸侯西侵,秦国在函谷天险的东口筑起了一座砖石城堡,顺着函谷的地名,变成了函谷关。
3.函谷关的意义
(1)函谷关的建立,见证了秦部族开始走向强大,从部落走向诸侯国。
(2)函谷关的争夺拉锯,见证战国七雄对秦国的虎视眈眈与灭而痛快。
(3)函谷关的建立,为秦国以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与天然的保护屏障。
(4)为了一国安定,为了百姓安康。当权者可以把险要变得更为险要,以此守护国土完整、民众安心。
(5)正是因为函谷关对于秦国的战略意义,也因为在函谷关发生的波澜壮阔的战国七雄争霸史,函谷关具有相当特色的军事地位与历史地位。加之,老子曾在这里著书洋洋洒洒《道德经》,更增添了函谷关的文化地位。
函谷关文化旅游区正是因为上面诸多元素,今天函谷关成了赫赫有名的旅游景点。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为了民众安定生活,我们可以:把平川变险要,敢叫“日月变新天”。一切地形的变动,都只为国家兴旺。
二:九原长城的建立
九原长城1.九原直道、长城建立背景
秦国大一统之后,为了更全面推行秦始皇嬴政的治国理念,也为了解决军队后援粮草、武器问题、更为了抵御北方匈奴问题,秦始皇派郑国开始筹划全国道路建设一盘棋。而北方九原直道、长城的建立,也是其中的一个大工程。
2.九原直道简介
直道者,堑山堙谷直通目的之大道也。它逢山开路、遇谷填埋、不迂不绕,从关中径直北上九原的一条大道。
采取这样的方略筑路:
秦长城筑路以秦赵故道为根基,利用有效路段,取直增补,拓宽加固;路政由救援大军专一管制,专行粮草辎重车马与大军驰援。
九原直道一个特色就是:遗址路基的宽度尚在三十至五十五米之间,其弯度半径不少于四十米。为史上有名的“沿脊线”,规制宏大。
3.九原直道、长城的意义
由于秦朝短命,九原直道没有完工、而长城顺利合拢。但是在随后的西汉王朝汉武帝一生对匈奴激战的过程中,九原直道、长城的完工,对于军队后勤补给的通畅,提供了巨大便利。为北中国的长治久安提供一定的有利因素。
为了国家的安稳、民众的安心,就是没有天险,我们也要造出天险。“无中生有”来保家卫国。
三:
前面两个讲的是大家把不那么天险的地域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变得更为天险。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了自己的发展,把天险变通途的“愚公移山”。
四: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太行山、王屋山的存在,严重影响愚公的出行、以及生活质量,经过慎重考虑,愚公以及全体家人,一铲一铲、一担一担将太行山、王屋山的土运到当时东土之滨。经年累月,不曾后悔、不曾抱怨。最终感动天神,将两座大山搬离原处。从此愚公出行方便、喝水方便。
这个地形的变换,是将天险变通途。为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就是累死也值得。
五:总结
通过函谷关的身影,体现出秦国的崛起。通过秦长城的建立,体现出秦朝的强大;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看出变幸福的强烈欲望。
一人如此,一家如此,一国如此。欣欣然,幸福焉。欣欣然,进取焉。欣欣然,强大焉。欣欣然,中国梦实现焉。
正是这一个个的地形变迁,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品到了国家的兴旺,品到了国家的崛起。古代如此,现代如此,当今更是如此。
三峡工程大的方面来说,为了中国的用水问题、气候问题,长江三峡打吧就是最好的注解。
看山川变化,品一国兴衰。
给你惊喜,给你变化。
预知后面如何,请看明天《大秦帝国》读书笔记三十三。
作者:王跃英,爱思考,爱行动! 笑一笑,走一生!
备注:本作者所有文章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在评论区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