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作家浅秋文学一百贝

2020-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如是青山

晚上,接着看《安家》。

徐伯伯老两口从老家乡下来到上海,靠开包子铺为生,省吃俭用积攒下点儿钱,要给刚刚结婚的儿子买个房,预备将来一起住。

没想到的是,工于心计的儿媳妇背地里竟让丈夫跟老两口说,非得要在房产证上也加她的名字,理由是自己怀上了他们家的孩子。

见善良的老两口儿不好回绝,为了确保交易公平,也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购房者的利益,“安家天下”店长徐文昌建议,将付款方式由老两口付全款改为抵押贷款,老两口付首付,月供则由小两口来还。

朴实憨厚的老两口儿最终没有听从徐店长的建议,还是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投了进去。

等儿子儿媳搬进新家后,如释重负的老两口儿才打扫战场,退掉了原来所居住的出租屋,兴高采烈地蹬着三轮车、拉着铺盖卷,也往新家搬。一路上,二人一边走,一边策划着当前怎么照顾好儿媳妇、将来怎么带好孙子……

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开门的并非儿子,而是亲家母。

“哎呦,真的没想到,这么快你们就来做客啦!快进来,怎么也得吃完饭再走啊!”先入为主的亲家母,话里话外带着暗示,显然是早就策划好的。再看看儿媳妇不屑一顾的冷冰冰的脸,还有儿子那无可奈何的眼神儿,老徐两口子倒感觉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忙不叠地强装笑脸给人家找台阶,说自己只是闲着没事顺道过来看看,马上就走。

无奈之下,无家可归的两位老人,只好将就着挤在包子铺里睡。

此时此刻,他们才如梦初醒,后悔当初没听徐店长的话。

对此,副店长房似锦一语道破:“他们是看如今的老两口儿两手空空,再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

为戏里人物感慨之余,我不禁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件事。

记得前两年,有一位同事加大哥的儿子要结婚。这位大哥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妻子做生意,公司在青岛;儿子北大研究生毕业后进了联想,找个媳妇是北京本地人。大哥在北京早就分了个福利房,本想把此房留着,以便将来自己老两口来北京的时候住,给儿子在北京再买个新房。

等到婚期快到时,跟大哥电话唠嗑,却听他说新房不买了,已经把原来的旧房子做了二次装修,给儿子当新房。

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原来是两亲家之间没有达成一致,对方不打算出钱。

我当时心下还对大哥的做法不太理解,他不出钱就不出呗,咱自己也不是没钱,单独出不行么?

现在回过头来看,大哥夫妻俩还是很明智的。毕竟,儿子虽然是自己的,可一成了家情况就复杂了,以后的事儿还真就不好说了。

看来,夕阳晚照之时,最能够相依为命靠得住的,还是老两口儿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