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说唐历史.地理.人文

杨贵妃之死背后的故事之(一)出奔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8人  槲叶山路

引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长恨歌》

关于这场变乱的诗文非常多,文人们目光大多放在杨贵妃被赐死这件事上。窘迫的君王、辗转受死的美人、横暴的武士是描摹这场悲剧的经典意象,其背后的政治博弈反倒被淡化了。下面我们就看看这场悲剧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出奔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八庚寅日,唐军在桃林战败。九日辛卯,叛军占领潼关。就在这一天,潼关方面还派人到长安告急,玄宗没有召见,只是派李福德等将领带飞龙小儿赴潼关支援。到了晚上,在长安没有看到潼关方向传来的平安火,才感到大事不好。十日壬辰,玄宗召见宰相,商量怎么办。杨国忠的意见是到剑南避难。原来在叛乱发生时,身领剑南节度副大使的杨国忠就安排留后崔圆暗中准备行馆物资,以防备危急时玄宗逃到剑南使用。看看其他大佬也没有更好的意见,玄宗同意杨国忠意见,但没有明确哪一天出发。

第二天,人心惶惶的一天。杨国忠召集众官员在朝堂上开了一个会。因为头天的会是最高层的秘密会议,绝大部分官员还不知道首脑已经决定西狩剑南,所以这个会可以说是吹风会。会议一开始,杨国忠涕泪横流,问大家该怎么办。官员们面面相觑,计无所出。看无人发言,国忠讲话了:

“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

这次会议在整个安史之乱中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插曲,会议没有作出任何决定,史书记载中只留下杨国忠讲的这段话。这段话是一个关键,它的意思非常明确:安禄山造反、潼关失守、首都即将沦陷,这一切我杨国忠没有责任,要怪只能怪皇帝。

《旧唐书杨国忠传》中对杨国忠有一句评价说其“去就轻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事任性。杨国忠做事一直很任性,但这次任性有点非同寻常――任性的对象是一直庇护他的皇帝。要知道,古代君臣之道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皇权不唯至上,而且独尊。杨国忠诿过于至尊,不论他的看法是否正确,但就此言论本身而言,是将自己与皇帝摆在同等位置,违背了君臣之道最基本的原则,触碰了底线。翻开中国历史,被列入《奸臣传》的那些大佬,你以为都真有那么坏?有多少是给皇帝背黑锅给背的,生生把文忠给背成了缪丑。就拿历史上最大的奸臣秦桧来说吧。岳飞犯的那些忌,比如违背祖制拥兵自重、跋扈不听调遣、对皇帝立嗣说三道四、指斥乘舆背后说皇帝坏话,这些跟人家秦桧有多大关系,这些都是赵构忌讳的。赵构想杀,可得保持伟光正的形象吧?岳飞是人人皆知的民族英雄,杀他不就自己的形象全毁了?于是就由秦桧全权去办。秦桧能不知道这是一口大黑锅吗?但还得背,而且还背得有声有色,以至于到现在人们还说杀岳飞这事怪秦桧。这就是觉悟。两相比较,就知道杨国忠做这件事有多犯忌。当然,说这话对一贯任性的杨国忠来说,可能只能面临重压下的本能反应,发发牢骚而已,过去就过去了。再说自己还有贵妃在撑腰。但对于当政四十余年,心思缜密的老皇帝来说,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他认为这是对自己至尊地位的不敬,更进一步,认为杨国忠在甩锅,在和自己切割,是对自己的背叛。

会后,杨国忠让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入宫,劝玄宗立即幸蜀。

十二日甲午,玄宗出现在南内勤政楼大殿,宣布要亲征。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负责一路上的后勤保障;任命京兆少尹崔光远为京兆尹,负责留守事务;任命宦官边令诚管理宫中事务。同时,声称剑南节度大使颖王李伷赴镇,要求剑南道做好接待准备工作。

勤政楼遗址

这一天,玄宗移驾到北内大明宫。到了晚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结禁军,厚赏钱帛,并挑选御马九百余匹。这些工作都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第二天凌晨,天下着小雨,玄宗带着杨贵妃姊妹、皇子、妃嫔、公主、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悄悄出禁苑西门延秋门,向西逃亡。在宫外的妃子、公主、皇孙,统统被抛弃。

逃亡的一行人中,护卫的禁军占了大多数,数量至少有五六千人,人数多,后勤保障需求量大,不是随便想想办法就能对付过去,必须重点考虑解决。

唐代部队征行,平均每名士兵要带一斗二升干粮、一斗五升麦麸,干粮自己吃,麦麸用来喂马。在行军途中,沿途的郡县要提供熟食。干粮需要预先制备,对于禁军这种宿卫部队,平日战备要求松一些,不大可能预先准备有许多征行用的干粮,加之这次出行极为仓促,临时制备也不大可能。所以,只能依赖沿途地方的供顿。

置顿使是负责与沿途郡县协调解决出行的食宿的。十二日任命的御史大夫兼置顿使魏方进,是玄宗宣布要亲征时安排的置顿使。亲征是往东走,现在是往西逃,魏方进的那个置顿使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实际起不了任何作用。而且为了保密起见,还不能提前派人通知路经各地作准备,只能出发以后临时派出宦官王洛卿先行,通知沿途郡县准备食宿。

大约早饭时间,到达咸阳望贤驿。当地的县令因为知道潼关失守的消息,早都逃跑了。连派出通知准备饭食的宦官王洛卿也跑路了。一行人早饭没了着落。《资治通鉴》记道:

食时,至咸阳望贤宫,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于是民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上皆酬其直,慰劳之。众皆哭,上亦掩泣。……军士散诣村落求食,期未时皆集而行。夜将半,乃至金城。县令亦逃,县民皆脱身走,饮食器皿具在,士卒得以自给。

望贤宫距离长安大约二十一公里多,走了并不远,一行人就落到沿途乞食的境地。从望贤驿出发继续向西,子夜时分到达金城县。金城县距离长安大约有45公里。现在亟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玄宗派出了魏方进的儿子魏允去想办法。魏允找到了当地一家寺庙名叫智藏寺,从寺庙里弄到一批人粮马料,暂时解决了粮草问题。

陆续有人脱离队伍逃跑,连内侍监袁思艺也跑路了。内侍监,从三品,内侍省的长官。内侍监有两位,另一位就是高力士。这一级别的官员跑路不单是吃不到饭。就在这一天,玄宗见到了从潼关败退下来的王思礼。得知潼关部队已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潼关易手。这一消息很快在逃亡人群中传了起来。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家人、产业都在京畿,逃亡之初可能没有想到情况如此之糟,现在情况已经明了,长安面临灭顶之灾,心中的煎熬可想而知。

(本文为槲叶山路原创,谢绝未经本人同意转载)

相关文章:

名将哥舒翰的最后一战之(一):流产的亲征 - 简书

名将哥舒翰的最后一战之(二):战守之间 - 简书

名将哥舒翰的最后一战之(三)桃林之战 - 简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