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旅行·在路上与世说

北京,那是个依然可以盛放梦想的地方

2017-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神经饼饼饼饼

北京,那是个依然可以盛放梦想的地方

                          01

11月18号,北京大兴区西红门的一栋公寓起火,伤亡惨重。紧接着,西红门附近的公寓被清理整治。一大批窝居在此的人流离失所。

当我听到新闻报道,又找来图片一看。咦,这起火的公寓,和我在北京时住的那个简直没啥区别。想想一阵后怕。

北京,然后我又记起了这座城市。

                          02

14年的时候我为了考研究生方便听课,决定到北京去“北漂”。我直接住进了我姐与别人合租的宿舍,免去了自己找房子的麻烦,比起很多人已经是极幸运了。何况宿舍位于北四环,中国农业大学对面,到北大清华不过半小时的车程,我还有什么好抱怨呢。

住得环境可能要比起火的公寓好很多,但也没好到哪去。像每一个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一样,这里有摆地摊的,有路边麻辣烫,有街角的理发店,有各种各样的小店。路面坑坑洼洼,油腻腻的。从学生到工人,从月薪两千到月薪两万的人,这里都有。

临街的地方,一条小河流淌而过。这水少的可怜的河,有个好听的名字:小月河。

河对岸,就是农业大学的教学楼,光鲜亮丽,灯火明亮,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到路尽头的商业中心区。

一河之隔,两个世界。

北京似乎一直是这样,现实到残酷。

                          03

我16岁时就开始独自旅行,第一次去的,就是北京。

因为近啊。北京离我家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何况那又是帝都。先去看看它也是应该的。

那时候的北京还没有雾霾,天高云阔。

我去了故宫博物院,至今依然深深地被它吸引,几次三番前去探望。去了天安门广场,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亲眼看见了那件被印在历史书上的汉代“金缕玉衣”。又去了陶然亭公园,那时我并不知道石评梅是谁。当然还去了西单王府井,买了一堆我现在看都不会多看一眼的衣服。西单地铁口旁边的西单图书大厦,也成了我之后到北京必去的地方。

可第一次我并没能爱上北京。太高的楼,太多的人,太大的城市。让小小的我有些不知所措。

                            04

第二次去北京是高考过后。我和几个朋友想去看天安门凌晨的升旗仪式。最后升旗没看到,但在我姐的带领下,在偌大的北京城开心地逛吃了两天。

那时,19岁的我比几年前有所成长,对北京的看法有了改变。

“三年了,北京一点没变。奥运会没有改变我记忆里的北京。或许这就是北京的美丽。

北方的城市都有一种阳刚之气。我习惯了,也习染了。

也开始原谅有些北京人的傲慢,毕竟,面对一个鱼龙混杂的新城市,他们会选择固守曾经。”

这是当时我回家之后写下的。

然后我离开北方,到南方求学。

                          05

从上大学一直到14年我决定在北京短暂生活,期间我数次经过北京,有时匆匆一撇,有时停留几天。每一次,对这个城市的看法都有所改变。

在北京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我难得的做到了早睡早起。清晨起来吃早餐,然后沿着小月河走到公交站,坐上运通110,去听课学习。晚上自习之后,等最后一班110回住的地方。那时候觉得能等到最后一班公交车真的比等到一个对的人还考验运气。

晚上的小月河非常热闹。白天忙碌的人都回来了,路边的小摊挤得满满当当。

从公交站沿着小月河走回住的地方,这一段路,是我每天最放松的时候。沿街的叫卖,不甘的抱怨,欢快的笑声......这些略显嘈杂的声音让我觉得真实而温暖。这是摩天大楼下的北京真实存在的生活。和每个平凡的城市一样,酸甜苦辣,嬉笑怒骂。

                          06

我后来又到了南方。但我依然想念小月河的铁板烧、板面、炒河粉、肉夹馍、枣糕、麻辣烫、酸菜牛肉盖饭......说不出有什么特别,但就是觉得非常好吃。

我想,可能是因为,它们有我年轻梦想的味道。

在我眼里,北京依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离开之后我又数次路过。现在的我依然没什么钱没什么成就,但无论要去多远的地方,我都敢伸手在路边叫一张出租车了。然后我明白了,曾经对北京的误会,不是因为北京的偌大,而是因为我的渺小。

北京依然是一座装得下梦想的城市。无论房价多么离谱,依然有人前赴后继的奔向它。

而远在异乡的我,听到关于它的消息总会多留意一些。不仅仅因为它离我的家乡太近,更因为我曾经也被这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偌大繁华的城市敞开怀抱温暖过。

北京,那是个依然可以盛放梦想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