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苏东坡传》25 长子苏迈成婚

2024-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时与猫璞

读谢依《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传》25 长子苏迈成婚

对于苏轼来说,这一趟的京师之行让他心里更为失落。但此时苏轼还有一件大事要筹办,所以心中哪怕再失落,也并没显露出来。苏轼的长子苏迈,已经十八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的男子应该成家了。可因为跟着父亲苏轼待在偏僻的密州,苏迈并没有遇到合心意的姑娘。但这一次,缘分却来了。

苏迈遇上了范缜家的姑娘。两家人都没有想到,缘分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出现了。自从苏迈与范缜家的女儿定亲之后,苏轼也释然了许多,因仕途不顺的失意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去查宋代范缜的资料,却只有南北朝范缜的资料,搜了下大百科也米有。不过能与苏轼做亲家,范缜应该也是不错的人。)

婚礼的那天很快就到了,喜乐声响震天,后面跟着一众骑马的人,拉着的马车上堆叠着大红色的聘礼。

迎亲场面喜气洋洋,苏轼和夫人满怀欣喜地待在自家租的地方,等着儿子苏迈迎娶新娘子。

新租的房子处处大红喜字,这样费心张罗,却还是能看出房子原有的简朴。范家愿意把女儿嫁给苏家,何尝不是看重苏家的家风。范缜舍弃高官之子,不看厚重彩礼,只想给女儿找一个最温暖的家庭。苏迈家教严谨,行事周正,再加上范家与苏家都是四川人,两家联姻最好不过。

苏迈娶亲之后,夫妻感情极好,恩爱有加。(查了下苏迈,康熙版《德兴县志》有一句评价:“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之后的两年里,苏轼还帮着弟弟苏辙物色了两位佳婿,将他的两个女儿都嫁了出去。

一位嫁给了王适的弟弟,一位嫁给了画竹名家文与可的儿子。

王适,宋朝,生于1055年,卒于1089年。字子立。王蘧之弟,王遹之兄。终生未仕。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文同在陈州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从表兄,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苏迈成亲之后,苏轼带着全家出发去徐州上任。弟弟子由此次也要去南京(今河南商丘)任通判,两兄弟为这件事决定再调整一次行程。

“哥,此次过去之后,我俩不知还有没有机会见面,不如我先把家里人放到张方平大人家安置,我再与哥哥一起去徐州团聚一段时间吧。”苏辙这些年境遇并不好,家中子女多,俸禄微薄,再加上仕途的失意,让这个沉稳的少年蜕变成一位寡言的中年男人。他的报国热情依旧,但却永远得不到回馈与应答。

(苏辙在官场上比苏轼更有韧性,所以他日后的称呼是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官员在前。他一直都不逃避作为官员的责任,无论结果如何,他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初衷。)

“好,就按你说的办。但我们这次又要烦扰张方平大人了。”苏轼说道。

“无妨,张方平大人历来喜欢热闹,人一多,他更开怀些。”苏辙马上说。

“也是,那就多备些礼品。张夫人喜欢京师这边的糕点,我们这次可以多带些,尽量挑选那些能长期保存的吧。”苏轼说。

“好的,放心吧。”苏辙只有在和哥哥在一起的时候才见得些少年时的朝气。两人商定之后,安顿好家人向着徐州而去。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大臣,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中茂才异等科,任昆山县(今属江苏)知县。又中贤良方正科,迁睦州通判。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江宁府、杭州、益州等地长官。神宗朝,官拜参知政事(副宰相),反对任用王安石,反对王安石新法。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卒。苏轼哀痛不已。赠司空,谥文定。

苏轼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至徐州任知州。自被迫出走京师之后,苏轼便一直在路上颠沛,舟车劳顿,辗转半生。在徐州任职虽只两年,但他带领治下百姓抗洪、冶铁、挖煤炭、造兵器、劝农桑、修水利、建黄楼、兴旅游,留下了330多篇诗词文章。后世陆游说:“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什么是仕途得志?我没当过官不是很清楚,也无法感受。但是作为一个老百姓,我觉得只要能为百姓办事,就是好官。为民生尽力有所成也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好途径。苏轼在杭州也好,密州也罢,都是在努力为民办事,就是好官,就是实现了报国理想啊。当然,古代官员唯皇帝是从,大概认为只有在京城那里才能上达天听,才是报国。)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