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千钻公会简书会员优秀文集

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第61章学习感悟

2019-01-20  本文已影响117人  姝写光影
摄 影 @ 张 慧 姝

跟杨鹏老师学《道德经》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杨鹏校订本)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文:张慧姝

居处上海,离不开海派文化,自然而然想起海纳百川。海纳百川一词,在多处有运用: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的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提书的堂联。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出自《庄子·秋水篇》,应该是“海纳百川”的最早出处。但若从原创性来说,《道德经》中早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

《道德经》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

本章老子阐述大邦小邦相处之道,也有“海纳百川”的思想元素。“大邦者下流也”、“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者宜为下”。大邦谦下,处于低位,是要如同海纳百川一般,取得小邦的归顺。

其实,无论大邦、小邦,都需要谦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大邦对小邦谦下,则取得小邦的归附。小邦对大邦谦下,则取得大邦的支持。大邦小邦,相互谦下。

那为什么只强调大邦的谦下呢?可以用人际之间的关系来举例说明,因为邦国之间的关系,也和人际关系相类似。

《圣经·创世纪》中有一则故事,撒莱把她的使女夏甲给亚伯兰为妾,夏甲有了身孕之后,就小看她的主母。夏甲一直是撒莱的使女,从小侍奉撒莱,对撒莱一向谦卑恭敬,但地位改变后,立刻“小看她的主母”。只能说明,之前的谦卑,都是不得已的谦下,没有资本的谦下。

不得已的谦下,不是真谦下,相对容易做到,因为不得不。

有了资本却甘居下位的真谦下很难做到。然而,即使如此,不骄傲,甘居下位就是最高境界了吗?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在这里,若把“贫”类比成经济实力上的小国,把“富”类比成经济实力上的大国,孔子指出,“富”而“不骄”还不是最高的层次,也就是说有了骄傲的资本而不骄傲,还不是最高境界。“富”而“好礼”才是最高境界,是真正的谦下、真诚的谦下、尊重人的谦下,内蕴外静,有容乃大的谦下,可以真正赢得小国归顺的谦下。

扎根天道之中,有天道之源的持续滋养,才有真谦下,才有正确的定位。杨鹏老师说:“老子本章的国家定位,就是畜养生命,保护尊严,不能把国家当成抽税工具以满足君主朝廷奢欲而使四海百姓贫困,不能把国家当战争工具以满足君主权欲去杀生害命。”

由邦国而人际,人的日常行为根植在人的思想观念中。一切错误都是观念的错误。一个人若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最应该反省的,就是他自己,而非周边的人。

人最容易犯的两个罪,一是嫉妒,二是骄傲,而且,这两个罪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就是往往自己在罪中却不知道自己在犯罪。因此,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林后13:4】“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后13:7】”

谦下,一种优秀的品质。扎根天道之中,不偏不易,才会有正确的定位,才不会被时好时坏的境况所左右,才不会出于功利的算计而把谦下当做工具,才有对于骄傲和嫉妒的警觉,才能做到真正谦下、真诚谦下、尊重人的谦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