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之外:转基因历史、发展及舆论

2020-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Kerwin拾光

作者:一起去种草

转发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eANRUxJ_ojV9uOYr--xRzw

文章字数较多,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客观事实的陈述。第三部分主要是观点和分析。观点提炼如下(个人观点):

1 转基因食品,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

2 经过检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不差于普通食品。

3 要说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远低于你吃零食、喝可乐、吃火锅、耍手机、喝酒、吸烟、吃野生动物....

4 任何东西都有瑕疵。转基因食品种类多,不能一刀切。

5 转基因目前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效益还不够好。

6 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过程中,商业利益、管理监督、法制法规,有时比食品本身更重要。

转基因之问

关于转基因,我们收集一下,最常问到的问题,大概就是包含以下几大类。

转基因是否安全?

转基因是否会破坏环境?

跨国种子公司是否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转基因是万能的吗?

转基因食品应该贴标签吗?

......

相关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在开始正视这些问题时,先来看看转基因的发展历史。我们尽量用:“ 讲历史——摆事实——刨问题 “ 的思路来展开。去看看转基因舆论背后或许被忽略的事。

一 转基因基础背景

1.1 转基因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1953年,沃森、克里克解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随后的科学家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随后,1973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斯坦利·柯恩 (Stanley Cohen)和赫伯特·博伊尔(Herbert Boyer),从非洲爪蟾染色体切下一小段DNA,组装到大肠杆菌中,这就是第一个转基因生物。1974年,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实现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标志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而植物因为含有细胞壁,一直是困扰着科学家的一个问题,普通的方法无法将基因转入植物。

而转基因技术的最终推广,和三个人离不开:

转基因植物渠道理念提出:根特大学的蒙塔古教授(Montagu),他发现一种植物根瘤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能够突破细胞壁,把自己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去,于是他提出可以借助根瘤菌体内的质粒(一种环形 DNA 小分子,命名为“ Ti质粒”)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

转基因植物的技术实现:华盛顿大学的切尔顿教授(Chilton)把蒙塔古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先搞清了根瘤菌质粒的基因特性,知道哪段 DNA 是负责入侵植物细胞的,将一个经过改造的根瘤菌导入烟草细胞,从而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转基因植物。因此,她的工作提供了证据,证明与使用传统植物育种相比,可以以更为精确的方式操纵植物基因组。

技术实用性与推广:孟山都公司的雇员,弗雷利(Fraley),提高了技术的适用性和实用性。首次将一个抗性基因转入了根瘤菌,使得转基因植物细胞的快速筛选成为可能,极大地加快了育种的速度和效率。

1983 年 1 月,3 人依次登台作了报告,向全世界宣告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中获得了成功。因此在2013年,也是转基因农业技术诞生的30周年,素有粮食界诺贝尔奖的“世界粮食奖“ 颁了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开创性工作为“农业生物技术”这个新名词的出现做出了贡献,并为工程农作物奠定了基础具有提高产量,赋予对昆虫和疾病的抗性以及对不利环境条件的耐受性的新特性。

2012年,全球创纪录的1,730万农民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其中90%以上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的小农。通过种植和收获转基因作物,超过1500万小农和他们的家庭,总计约5000万人,能够增加收入并减少贫困状况。仅在菲律宾,一百万小农户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受益于转基因玉米。

详细的颁奖词可见连接:

https://www.worldfoodprize.org/en/laureates/2010__2017_laureates/2013__van_montagu_chilton_fraley/

那么,都有些谁获得过这个奖项呢?我们国家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袁隆平(2004年)、何康(1993)。

1.2 什么是转基因

好了,开始正经,贴一个常规转基因的原理图:

通俗一点说,就是将某个生物的某个有利基因克隆出来,接到一个载体上,把这个载体放到大肠杆菌中批量扩增(人肠道内就有大肠杆菌),然后从扩增的载体中将有利基因批量提取出来,再接到另一种载体上,这个载体放进农杆菌里面,当农杆菌侵染植物时,这个载体就会突破细胞壁,进入到细胞核中,整合到基因组上。

所以:

1.3 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作物、育种作物

如果简洁点说:

转基因生物:通过转基因获得的生物;可以跨越种属;如:细菌的,转到植物。引入少量基因。具有很多开发潜能;

转基因食品/农产品:通过转基因后,必须获得安全评估后,获得安全证明、生产证明的食物。

育种作物:种与种、属之间基因的交换;如非洲的水稻和亚洲水稻杂交。引入大量基因。只能是同种,同属存在的性状中优化。

我国很多转基因的成果都获得了安全证明许可,但是很多因为舆论问题,迟迟没有获得生产许可。安全证明是科学家主要负责的事,而生产证明许可则是政府主要负责的,虽然这两者都归政府相关部分管。

为了直观感受一下这三种区别:

从上往下:蜀黎(玉米祖先)、蜀黎和玉米杂交、现在的玉米。现在的玉米可以理解为,就是通过不断杂交、筛选获得的。但是,无论怎么筛选,目前的传统育种已经遇到瓶颈,亟待新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的突破和发现。而转基因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的可能:

现代的玉米,之所以看起来很不错,一部分原因是,育种的成果,另一部分是农药的结果。当不打农药时,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比较,很明显。

也就是说,玉米也是祖先,不断通过培育、杂交最终筛选出来的。每一次的杂交,都会引入大量的基因,而传统杂交育种所需要的时间特别长。人为干预,如果是科学家进行传统育种大概需要7-8年。而开发转基因植物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作物种类,可用资源以及正式批准所需的时间等。一般而言,一个新的转基因品种被用于商业化种植之前要花费6-15年的时间。而大概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来做安全评估和审核等。而转基因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可以实现针对特定形状的强化。

1.4 转基因食品审核流程

刚刚已经谈到,转基因食品,需要经过安全的评估,这里给出国家权威部分的审核:

总结来说,就是:首先要评估吃的安全(营养价值好、没有毒素、对身体无害);然后评估对环境无害(基因漂移、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等),这部分内容很专业,不展开讲。如果用通俗的大众话语来说:

经过检验的转基因食品、不比其他我们吃的食物差、甚至更好、更安全。

正如任何食物,都可能存在瑕疵,有人乳糖不耐受,喝牛奶拉肚子;有人芒果过敏,吃芒果全身发红;有人吃了发霉的水稻、玉米,致癌等等。

二 常见争议作物真相

这是几个常见的争论的维度问题。

2.1 Bt 水稻

Bt蛋白是苏云金芽胞杆菌产生的一种伴胞晶体,本身没有毒性,是一种原毒素。当鳞翅目昆虫取食这种蛋白后,其在昆虫肠道内会被一种碱性蛋白酶切割,降解为对昆虫具毒性的活性肽,这才是“毒蛋白”。它能够和昆虫肠道细胞外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外膜表面穿孔,破坏细胞渗透平衡,最终导致昆虫厌食,继而死亡。对水稻造成最大经济损失的3种害虫: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都是鳞翅目昆虫,处于Bt蛋白的杀虫谱中。

那么,这种东西被人吃了怎么办呢?

研究转基因水稻的华中农业大学林拥军解释,人类和昆虫是完全不同的物种。番茄碱、辣椒素都能杀虫,但并不妨碍番茄和辣椒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人类和绝大多数动物既没有可以激活原毒素的蛋白酶,也不存在能和Bt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更何况鳞翅目昆虫体内是碱性环境,而人体消化道呈强酸状态,这种蛋白最多只能存活15秒。

2.2 黄金大米

玉米中可产生多种类胡萝卜素,吃进人体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我国华中农业大学的严建兵教授,找到了一个控制玉米籽粒维生素A合成的关键基因,能解决59%的维生素A缺乏问题。”借此项发现获得了2010年日本国际青年农业科学家奖。

黄金大米的原理:黄金大米仅是通过转入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基因改良了其营养性状、口感、种植方式等,其他方面与普通大米一样。

安全解释:很明显。

透露个之前的争论现象:媒体此前对黄金大米在中国做人体实验的报道,据严建兵教授透露:“美国塔夫茨大学在湖南做的不是人体实验,而是类胡萝卜素的转化效率试验,是为了证明这样食入的类胡萝卜素在体内能否转化成维生素A。黄金大米在美国早就拿到了安全证书,来中国做试验前,在美国也做过成人的转化效率试验。至于这次为什么不在美国做实验,是因为美国孩子不缺乏维生素A,没法测出转化效果。”

有这么一组官方数据:在非洲和东南亚, 有1900万孕妇和1.9亿学龄前儿童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VAD);全世界每年仍有约有50万例维生素A缺乏症的病例报告。在菲律宾,6个月至5岁年龄段的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比例已从2008年的15.2%上升至2013年的20.4%,而“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将为孕妇和儿童提供平均所需维生素A摄入量的30%到50%”。

质疑一直有,行动从未停:菲律宾农业部2019年12月18日向黄金大米颁发了“直接用作食品、饲料或加工”(FFP)许可证。IRRI称,经过严格的生物安全评估,黄金大米被认定与传统水稻一样安全。

2.3 转基因三文鱼

大的是转基因的三文鱼、小的是普通三文鱼,两条鱼年龄相同

这是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食用的转基因动物——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

2017年美国上市(25年审核,2年等待)。

原理:在大西洋三文鱼中,转入两种基因:一种来自大鳞大马哈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刺激三文鱼快速生长;另一种来自大洋鳕鱼的基因调控元素——抗冻蛋白基因,提高本体的分泌水平,使其即使在大西洋寒冷的底部也能够持续生长。

生长激素的种属特异性非常的强,不同生物的生长激素不能互相作用,所以对人体是无害的。转基因三文鱼生长仅需18个月,而自然生长的三文鱼至少需要3年:特点是生长迅速、个头大。

关于环境问题的考虑,可以通过措施来避免:1 只会出售绝育的、全雌性的AquAdvantage三文鱼,因为这些鱼无法繁殖;2 只在AquAdvantage三文鱼的养殖过程中有多道冗余生物和物理隔绝机制,从而完全消除对野生鱼类遗传多样性的任何负面影响风险。

其实,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鱼技术本来最早在中国完成的。1985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朱作言院士研制出世界首批转基因鱼。但碍于舆论和行业标准问题,才一直没有上市。

转“全鱼”GH基因黄河鲤(左)及其对照鱼(右)

2.4 争议论文

围绕着转基因技术,人云亦云,也存在科学争议,科学争议有时候是一个很可怜的靶子。反转的人很容易将得出坏结论的科学争议接受、而忽略中性、甚至褒义的结论。

这是媒体经常拿来开刀的图片:

事情的源头是:2012年,法国学者塞拉利尼发布转基因致癌论文,引起争议,文献已经撤稿,但是仍然可以下载,感兴趣的可以下载来看。文章中存在大量不严谨的地方,已经有专文发刊反驳;2014年该文又在《欧洲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sEurope)上再度发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也发文剖析文章的不足:

这篇文章已经撤稿,其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点,我选择取其中三点:

1 SD大鼠本身不适合做长期实验(正常为90天),大鼠寿命为2-3年,但是在2年后,100只正常大鼠就有81只就会出现肿瘤,而作者的进行的是两年长期实验。

2 实验使用的数量不准确,至少要每组20,实验中只使用了10只;

3 很奇怪的,文章不提供饲用量,该品种大鼠食量反应敏感,如果SD大鼠吃得过饱,也会使其较早患上癌症

具体的分析,可以参考这个连接: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2079

由于这场不严谨的论文引发的舆论爆发,我估计欧洲各国政府也应该被搞的很抑郁。于是:欧盟资助的“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与证据交流”项目(GMO Risk Assessment and Communication of Evidence, GRACE)和“转基因作物 2 年安全测试”项目(GM Plant Two Year Safety Testing, G-TwYST),以及法国资助的“90 天以上的转基因喂养”项目(GMO 90+, 01.2014-12.2016)。历时六年,约合 1.17 亿元人民币,参与实验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在动物实验中并没有引发任何负面效应,也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存在潜在风险,更没有发现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相关的毒理学效应

这是项目的官网,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

http://recherche-riskogm.fr/fr/page/gmo90plus

截止20200411,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55名,全球签署支持的科学家有13342名,包括了国内很多院士。

前面讲了这么多,尽量只是把客观事实陈述出来,可以自行判断。接下来会谈论一些个人观点相关的分析。

三 转基因之外

人类中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都和人有关,都是人的问题。

3.1 猜疑链

这个词语是在读《三体》时,最先看到的。很有感觉,特别适合用来描述社会的一些固有现象。在现代领域细分的情况下,每个行业的壁垒都很高,一个正常人根本无法了解到这么多。而资本商业逻辑带来的普遍怀疑论、竞争论,却在身处各行各业的人中根深蒂固。在屏幕另一边吐槽转基因的每一个个体,正生活在各行各业的领域中,而这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很多隐秘的东西。【这些隐秘的东西,不能说一定是错的,但是肯定放在公众视角会引起不适】, 当这些东西被爆出来的时候,然后主流媒体一带节奏,怎么能不怀疑,不质疑呢?举个小例子,苹果的零部件是并不对外出售的,那么在一些店铺买到的百分百苹果原器件哪里来的呢?可以看看罗永浩和王自如对峙的视频:

https://b23.tv/BV1A4411z7AV

个人基于大量的调查发现,舆论情况大概就是:

上游的一些反转人士,包括最著名的崔永元,他其实:支持转基因研究技术、但是禁止主粮转基因食品、他的主张是:不选择转基因,而不是不能转基因。

很多媒体,包括崔永元本身,在为这个观点举证时,就很容易用他们认为对的例子去验证,这些反面例证容易被看成是全盘否定:不能吃。这其实是混淆了要不要能不能的问题:

一件事要不要做:必要性(需求)、唯一性。

一件事能不能做(可不可做):   正当性(商业、法规的许可)、安全性(科学检验)。

举个例子,你要不要喝可乐?你可以喝,也可以不喝。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你能不能打人?打人是犯法的,你想打也不能打。

主流媒体,放大的,是可不可、能不能的问题,而避开了其实崔永元讲的要不要问题。

某某人士、专家、反对转基因;研究发现转基因和各种疾病相关等等;这些都是传递,可不可的问题。

底层百姓就很容易把这个混为一谈。不能吃、不能种、有害。

所以呢,在这个充满了猜疑链的生存环境下,只要存在争议,那么就几乎无法避免会产生猜疑、不信任。现在国外疫情严重,送个口罩,都谈什么阴谋论。而转基因涉及到民生问题,怎能不哗然而起呢?转基因舆论、和其他民生问题一样,是客观矛盾。

3.2 认知模型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假设,人具有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区就是我们的思维、逻辑、决策、判断等,占据人大脑的一小部分。我们的日常思考,就是涉及到这个区域。意识区,是大脑保护机制,通过逻辑、经验、判断等,拦截不合理的信息,防止不合理的东西进入潜意识。

潜意识区,里面涉及很多的本能反应、以及很多未知的信息源。什么是潜意识呢?用一个通俗的话就是,你想当然的一切。我们有很多习惯、很多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涉及到生命保护自我的机制。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存在一个批判区。当一件事物要进来时,首先在批判区,经过逻辑、决策等思维批判后,才能进入到潜意识区。

所以说,对于转基因食品,特别是媒体浮夸的有害转基因食品,很多人本能就排斥了。因此,总结就是以下两点:

1 对未知事物,本质是排斥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请问现在你会买三鹿奶粉吗?

2 人对涉及到侵犯自己的一切事物,都会本能地排斥。(这种侵犯包括:自尊、知情、道德感等,是伦理感产生的根源。)

反转基因问题,一开始是学术问题,争着争着,两个不同领域的人,逻辑点不一样,就很容易变成个人侵犯,变成情绪问题。当一方出现情绪,另一方更容易对这件事保持怀疑。然后后续就很胡扯了,各种偏见举证等等。

这个现象就像是一个年轻的学生顶撞一位大咖一样。在偏见的基础上的逻辑顶撞最终很容易变成人身攻击。这是反观现在舆论大战的基本矛盾,不同学科背景下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同难。

举个例子:复旦大学老师在和崔永元对话过程中被激怒:

https://b23.tv/BV1gx411y7fP

  1997年,中国第一次批准进口转基因大豆,至今已经20多年,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作转基因大豆油的生产原料和牲畜饲料。目前,大米、大豆、胡萝卜、土豆、玉米、西红柿、木瓜都有转基因农产品。其中玉米使用转基因的历史最早、范围最广、数量最多;还有夏威夷木瓜,绝大部分也是转基因产物。但是问题是,当时很多转基因基因食品在洋快餐中广泛使用,如番茄酱、玉米棒、薯条等。但当时很多是没有标明使用转基因食品。这就给普通大众很多的遐想空间,知情权肯定也受到很多伤害。

去年2月,国际权威期刊Nature旗下的子刊,《人类行为研究》发表了一篇研究。

这项研究涵盖美国、法国和德国2500多名的受访者数据,他们探究了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与自身具备的遗传学等科学知识水平(客观知识水平)以及自我对转基因知识水平评估(主观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结论是:极端“反转”者知道的最少,却认为自己知道的最多。

共同作者Nicholas Light认为:“该研究表明改变人的思想首先要让他们欣赏所不知道的东西。如果跳过这一步,教育干预可能不会更好地使人们与科学共识保持一致。”

换成通俗的话,就是:”一个人如果带着偏见去看待事物,那么教育干预,可能会失效。“

等会,好好想想,这不就验证了古人说过的话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坦荡面对自己的未知呢

在普遍的猜疑链下,有几个人会不带偏见看事情呢

因此:基于在整个猜疑链背景下,行业壁垒又很深,当一些信息无法准确传递到消费者人群中,而又大行其道时,人就会普遍觉得受到侵犯。

所以从认知模型和猜疑链看,这种矛盾无法避免。

谈了这么多,但是转基因的问题是什么呢?

3.3 转基因的核心问题:还不够好,而不是不好    

虽然转基因目前能够取得很多效果,但在结合中国国情,小农散耕的情况下,其实目前转基因的收益问题,还不是很明确,直接化学药物、肥料更加廉价。

以Ht 大豆为例子,Kaphengst 等人(2010)发现科学家的实验田 (field trial) 报告和农民的调研(interview)报告的增产量也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发现科学家的实验田报告中转基因产品平均增产 41% ,但是对农民的调研只增产 25% ; 其增产效果差异16% 。对于转基因的增产效果,从实验田向农民大规模推广的时候,我们对增产效果要有一个折扣。

在Bt 玉米中,Kaphengst 等对德国和西班牙调研,发现转基因玉米种子成本显著增加,农药使用量下降,但是劳动力使用并没有显著差异。他们发现 Bt 玉米的经济效益在这些主要国家没有显著差异。

目前很多转基因,其实是针对某个性状,而不一定是综合性能,比如抗虫Bt转基因,能抗虫,却不增产。同时转基因作物因为不同耕种方式、不同地区,产量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在市场具备如此广泛的替代情况下,很难说服百姓直接使用转基因作物。

反转人士目前最大的担心是什么呢?1 转基因如果作为主粮食,给人体带来风险,未知。2 对生态的影响,很多未知。3 对跨国种子垄断市场的未知。(科学性,第一第二部分已经明确了。)

所以这个很核心的问题是:包括崔永元在内,很多转基因人士,他们支持转基因研究,防患未然,但是拒绝在目前这个阶段,将主粮转基因扩散到13亿中国人的餐桌上。也就是说:这个时机未到,别人还不太信。

时机方面:1 转基因现在效果还不够好,而不是不好。目前在粮食作物领域,其实基本达到一个瓶颈期,增产、增效、抗逆(抗旱、抗寒、抗病、抗虫、抗涝)等的综合效果,亟待有显著的突破;2 还没有到达一个必要的时机,替代品很多,百姓直观获益感受不明确。

大家可以自行补脑这个画面,我们走到超市,销售人员硬给你推某款牙膏(这款牙膏具有显著去烟渍,除烟味的),但是你并不抽烟,这个效果再好,你也不会买对不对。当销售人员强推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让人产生反感。

信任方面:根源是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问题。我们所有的确定的事物在生活中很多都是相对的。但在现实层面的本质还是缺乏对转基因宣布集体的信任、对现有的体制下的安全评估方法、机制的不信任。其实不论是任何行业,都充满了不确定,和相对安全性,但是为什么其他行业没有出现像转基因问题这样舆论闹得沸沸扬扬呢?

我把这个叫暴雷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需要涉及3.1和3.2讲背景为基础:1 侵犯到每个人,所以每个人才会关心;感觉受到欺骗,感觉受到侵犯。2具有影响力的人揭露行业的隐秘。(每个行业都有隐秘,在猜疑链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各种怀疑、不信任)。

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安全受到侵犯)、柴静的穹顶之下(环境-个人安全侵犯)、范冰冰逃税事件(公平受到侵犯)、李医生去世朋友圈动荡(价值感侵犯),以前写过我们气的是什么?等等。

谈到这里,基本就明了,现在转基因还不够好,替代品还很多。当一个还不是特别优秀的东西,强推到公众面前,会发生什么呢?

3.4 回到初心

讲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转基因的初心:让人们受益、让环境受益、让国家拥有粮食产业话语权。

在还不够好时,埋头苦干,抓紧研究;痛点要清楚,推广不要生硬,产品要多元。

18年的黄金大米在美国上市,这是一个好的现象,那么这批黄金大米,可以解决南非和东南亚很多营养不良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对点的问题。痛点解决的很好:维生素A缺乏问题

菲律宾存在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症,虽然现在反转的情绪还很高涨,去年12月该国成为首个批准种植黄金大米的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在菲律宾,许多5岁以下的儿童严重缺乏维生素A,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补充了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会影响免疫系统,使儿童易患疾病,并导致失明。预计这可以减少1/3因为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儿童死亡。

总之,转基因只是一种技术,科学永远为社会服务。当今世界,面临着各方各面的危机,气候及环境问题,生存问题、发展及伴发问题,以及人类自身文明演化的问题等。

这是宫崎骏电影《风之谷》的一个画面,电影里,人和自然的矛盾本可调和。但是利益、欲望、偏执、傲慢...让人民自相残杀。危机作为地球自身捍卫自身的调节剂,从来都不会缺席。

希望未来,绿色与生机,能够永远在大地徜徉。

参考资料:

[1] 袁越. 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J]. 2014.

[2] 魏玉清, 许兴. 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J]. 宁夏农林科技, 2003(01):44-46.

[3] Zambryski P, Joos H, Genetello C, Leemans J, Van Montagu M,Schell J (1983). Ti plasmid vector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DNA into plant cells without alteration of their normal regeneration capacity. EMBO J, 2 (12): 2143

[4] 彭永刚, 张磊, 朱祯. 国内外转基因农作物研发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3, 049(007):P.611-6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Z]. 2018-01-25.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1801/t20180125_6135748.htm.

[6]胥琳佳,刘佳莹.媒介使用与舆论态度感知对公众转基因食品认知及态度的影响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10):57-63.

[7]刘旭霞,汪赛男.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共存立法动态研究——以美、日、欧应对基因污染事件为视角[J].生命科学,2011,23(02):216-220.

[8]王宫伟,金安江,林拥军.国际上几个典型的转基因安全争议事件的真相[EB/OL]. 2013-05-16.

[9]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1305/t20130516_3463360.htm

[10]转基因真的不能增产吗?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8089/

[11]梁雪.论转基因食品危害与管控分析[J].现代食品,2020(01):157-158+162.

[12]吴俣菲.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J].现代食品,2019(22):44-46.

[13]赵若云.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伦理问题思考[D].太原科技大学,2015.

[14] https://case.ntu.edu.tw/blog/?p=22037

[15]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sjzx/201804/t20180418_6140522.htm

[16]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0605/

[17]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书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spxx/201307/P020200121689305634018.pdf

[18]从方法到结论:解剖塞拉利尼转基因“致癌”试验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2079

[19]为什么转基因充满争议? http://zhishifenzi.com/depth/depth/6515.html

[20]研究发现:极端反对转基因者科学知识最少,却自认为知道的最多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1601&s=fwckhfbt

[21]30 年实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1203/P020120309398197140192.pdf

[22]https://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food-technology/faq-genetically-modified-food/zh/

[23]诺贝尔获得者(155)联名签属支持转基因作物https://www.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nobel-laureate-gmo-letter_rjr.html

[24]遗传所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http://www.genetics.ac.cn/kxcb/kpwz/201604/t20160414_4583494.html

[25]农业部关于bt转基因的说明: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1305/t20130516_3463366.htm

[26] 2013年世界粮食奖 颁奖词:https://www.worldfoodprize.org/en/laureates/2010__2017_laureates/2013__van_montagu_chilton_fraley/

[27] 转基因基础科普手册

[28] The GMO901 Project: Absence of Evidence for Biologically Meaningful Effec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based Diets on Wistar Rats After 6-Months Feeding Comparative Trial

[29]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30] 转基因食品争论的几个焦点  德国哥廷根大学于晓华*

[31]为什么转基因充满争议?http://zhishifenzi.com/depth/depth/6515.html

[32] 黄金米事件:http://gmo.agron.ntu.edu.tw/cases/GoldenRice.htm

[33]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